第四章蒙太奇的理论与实践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蒙太奇的实践与理论 一、蒙太奇学派 由苏联电影人充实了“蒙太奇”概念,在总结了格里菲斯电影剪辑经验的基础上,由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组成的研究和实验蒙太奇理论的电影学派。 二、蒙太奇的实践与理论发展 维尔托夫与库里肖夫——准备阶段 (一)维尔托夫 电影眼睛派 (一)维尔托夫 电影眼睛派 他的努力使纪录片从枯燥的生活纪录发展到一种艺术,被称为“电影纪录片的鼻祖”。成为概括分析生活的意识形态工具。 代表作品: 《一片面包的故事》 《列宁逝世一周年》 《前进吧,苏维埃》 《在世界1/6的土地上》 (二)库里肖夫 “库里肖夫实验室”:以莫斯科电影学校为中心,所聚集起一批年轻人,他们通过若干实际的镜头组接的实验,从中寻找和发现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归纳总结为电影自身的独特的表现潜力和艺术手段。 第一个实验 下列的若干镜头构成一部小短片 ◆一个青年男子从左向右走来; ◆一个青年女子从右向左走来; ◆两人见面、握手,青年男子用手指着; ◆一幢白色大建筑物(白宫); ◆两人向前面的楼梯台阶走去。 实验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互不关联的场景可以作为局部组合成一个子虚乌有的完整的行为过程,并从中产生意义。因此,电影的组接是影片产生意义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库里肖夫效应”. 他提出,产生意义的核心不是胶片的功能,而是观众的期待心理和联想心理。 另一个有名的“库里肖夫效应”的实验 演员莫斯尤金的一张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写镜头 分别与以下镜头组接: 一盆菜汤 一口棺材 一个小女孩 让不同观众观看,产生不同的关于“表演”的评价: 饥饿的样子 悲痛欲绝的内心 慈父神情 库里肖夫认为剪辑的真正意义在于不同的组接方法会给镜头带来原来没有的意义,并且可以创造全新的时空关系。 拍摄的影片材料只是准备过程,剪辑是真正创作性工作的开始,是表达含义的唯一有效途径。 库里肖夫的实验从技术上肯定了电影镜头、场面可以通过巧妙处理而产生非同寻常的意义,但还未形成电影思维的蒙太奇,它的艺术实现则是通过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来完成的。 (三)蒙太奇美学的集大成者 爱森斯坦 普多夫金 爱森斯坦 爱森斯坦是继格里菲斯之后世界电影史上的又一座丰碑。如果说格里菲斯对蒙太奇艺术手段进行了天赋的创造性实践的话,那么爱森斯坦则更进一步运用蒙太奇来表达思想感情。第一次将蒙太奇上升到了理论与艺术哲学的高度。 爱森斯坦作品年表: 1924:《罢工》1925:《战舰波将金号》 1928:《十月》1929:《新与旧》(原名《总路线》) 1932:《墨西哥万岁》(纪录片)1938:《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1943:《伊凡雷帝》(第一集)1945:《伊凡雷帝》(第二集)? 爱森斯坦电影创作的基本思想: 将一系列短镜头按照并列、重复、对立的原则进行组接,这些新的创作通过碰撞、冲突产生有力的思想和巨大的美学价值。 “不仅仅是合乎逻辑的条理贯通的叙述,而是最大限度的激动人心的充满情感的叙述” ——爱森斯坦 这一突出结构美学的特点日后被发展为蒙太奇理论,成为电影叙事的基础。 主要理论与实践贡献 “杂耍(Attractions)蒙太奇”(第一理论阶段) 1923年在《左翼》杂志上发表文章《吸引力蒙太奇》。目的是针对自然主义戏剧所刻意制造的“真实”而言的。他认为,要创建“引导观众的手段”来建立在“观众反应基础上的”吸引力。要结束那些描写故事的戏剧,而代替以生气勃勃的“宣传鼓动剧”。 爱森斯坦说: “杂耍是戏剧的扩张性因素,也就是这样的因素,能使观众受到心理上或者感性上的感染,这种感染是经过经验的检验并犹如数学般精确安排,以给予感受者一定的情绪震动为目的,在总体上决定着使观众接受的思想内容,即最终的意识形态结论。” 这种方法不是静止地去反映特定主题需要的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