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5年级数学下册.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
《众数》教学设计
蕲春县漕河镇第一小学?? 孟卡? 谢绪友
?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生活化。“众数”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其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习这一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2、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理想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现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合作探究的能力。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计算器,课前对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视力等方面进行测量和统计。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生对话,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来到黄州实验小学,与五(1)班同学们一起共同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同学们欢迎老师吗?怎样表示?同学们想了解老师吗?(师作简短自我介绍,出示孟卡小传)。
好了,刚才老师作了自我介绍,大家喜欢老师吗?老师非常喜欢你们,很想与你们交朋友,可是老师还不很了解你们,谁能作一下自我介绍(即时评价,3-5名学生)。
还有很多同学都想展示自己,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在课后再作详细了解。现在老师请每个同学简单介绍自己姓名、年龄和身高。(学生按顺序说,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数字)(板书? 年龄:岁,身高:米)。
2、研究数据,观察发现。
师:根据我们班部分同学的年龄,我们得到了第一组数据;根据我们班部分同学的身高,我们得到了第二组数据。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分析两组根据,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汇报: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年龄都是10岁,大部分同学身高都在1.5米左右)。
师:(把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划上横线,用红笔在下画写上第一组数据中的10和第二组数据中的1.5),谁能给它取个名字?
3、导入“众数”,理解“众数”。
①谁能说一说什么叫“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②你认为理解“众数”,哪几个词最关键?为什么?
(“一组”至少3个以上的数据,“次数最多”,有的数据中出现了几组相同的数,只有次数最多的数才是众数)。
③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现在你能不能迅速找出下列一组数据的众数。
比一比,看谁能迅速找出下列每组数据的众数:
第一组:1.32? 1.33? 1.34? 1.50? 1.51? 1.52 ??????????????????????????????????(? )
第二组:1.32? 1.33? 1.34? 1.50? 1.51? 1.51? 1.52? 1.52? 1.53??????????????? (? )
第三组:1.32? 1.33? 1.34? 1.50? 1.51? 1.51? 1.52? 1.52? 1.53? 1.53? 1.53??? (? )
第四组:1.32? 1.33? 1.34? 1.50? 1.51? 1.51? 1.52? 1.52? 1.52? 1.78????????? (? )
第五组:1.32? 1.33? 1.34? 1.50? 1.51? 1.51? 1.52? 1.52? 1.52? 0.85????????? (? )④请同学们说一说,对“众数”有什么新的理解?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二、比较探究,认识意义
1、启发引导: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众数”,以前我们学习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现在以我们班部分同学身高的数据进行探究,看一看“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自主探究
①(课件出示20名学生的身高数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得来的?
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方法结果联系区别平均数计算1.475都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平均数)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的每个数都有关系,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中位数排列1.485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