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附68例报告).doc

发布:2018-01-30约2.8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附68例报告) 李峰 聂明 曾志军(核工业416医院泌尿外科 四川成都 613000) 【中图分类号】R6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8-0140-02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应用经皮肾微造瘘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68例,结石长径平均1.2(0.8~2.5)cm,平均手术时间约45(30~7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 70m L, 平均住院时间 8d。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健侧卧位, B超引导下经肾中盏或上盏穿刺后置入导丝,用血管钳扩张至16F,置入16F 穿刺鞘并经鞘置入输尿管镜,在导丝引导下,将工作鞘顺行置入输尿管结石处,碎石排石完毕后取出较大结石,顺行留置双J管,常规留置肾造瘘管。术后复查B超,残余结石长径小于3mm即手术成功。结果 其中64例均一次碎石排石成功,术中改开放手术2例,二期手术2例,术后复查B超及KUB均未见结石残留,无气胸、腹腔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B超引导下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碎石术 输尿管上段结石 2006年3月~2011年6月,我院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68例,疗效满意,并发症少。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共68例,男36例,女32例;平均年龄39(23~64)岁。病程2个月到3年,结石长径平均1.2(0.8~2.5)cm。单发输尿管上段结石63 例, 双侧输尿管上段结石 5 例。B超检查肾集合系统分离小于2.5cm,肾盏内无明显大于0.5cm结石。 1.2治疗方法 采用F8.0~9.8 wolf输尿管镜,——钬激光,配备穿刺定位探头的B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患者取截石位,膀胱镜监视下先向患侧输尿管插入5~7 F输尿管导管约20~25cm,至结石处有明显阻力时停止插入,用于人工肾积水(减少结石移位)。退出膀胱镜,经尿道留置导尿管。将输尿管导管用胶布固定于尿管上。患者取俯卧位,腰部垫高。经输尿管导管持续注入生理盐水(积水大于2cm可不使用),使肾盂扩张2~3cm以上,穿刺点一般选择在第12肋下或第11肋间,范围在肩脚下角线和腋后线之间[1],肾脏背侧并且靠近肾脏弓状外缘,平行肾盂或肾盏的冠状面进针。B超引导下以——穿刺针穿刺患肾中盏或上盏成功后,退出针芯,置入引导钢丝。于穿刺点做1cm长切口,留置导丝,退出针鞘。使用血管钳将通道看着至约Fr16,留置16F——穿刺鞘, 建立经皮肾取石通道,采用F8.0~9.8wolf输尿管镜取代肾镜置入经皮肾通道,找到结石后,采用气压弹道碎石系统对将结石击碎成颗粒,将直径》0.3cm结石经通道钳夹取出。 取石后经输尿管镜检查并经B超检查确认无明显残余结石后,经尿道拔除输尿管导管,常规留置5 F双J管及14F肾造瘘管。导尿管于术后1~3d拔除,常规卧床休息7d,防止便秘及咳嗽,避免活动或增加腹压而引起肾出血,术后常规抗感染、止血治疗5~10d,复查KUB了解双J管位置及残余结石情况,肾造瘘管留置5~7d,术后4~5w拔除双J管。 2 结果 其中64例一次碎石排石成功,早期手术术中改开放性手术2例,均为经验不足,术中钢丝导丝脱出,经皮肾通道丢失,无法放置肾造瘘管,而改行开放手术。2例因术中出血较多,影响操作视野,留置肾造瘘管行二期手术。术后复查KUB均未见结石残留, 平均手术时间约45(30~7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 70 m L, 平均住院时间 8d。一期结石清除率为94.1%,术后4~5w拔除双J管后复查B超,其中52侧无肾积水,另16侧集合系统分离程度均较术前减轻(l.0~1.5cm),无结石复发。均无大出血、重度感染、气胸、腹腔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开放性手术治疗,由于其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对术后复发的结石较难处理等缺点,已逐渐被其他方法所取代。传统的经皮肾穿刺取石术, 由于扩张通道大(30F) , 对患者有一定创伤性, 术中大出血和肾皮质撕裂的发生率较高。我院自 2005年 3月采用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以来, 只将通道扩张至16F并用输尿管镜[2]代替肾镜手术, 显著降低了术中大出血及肾皮质撕裂的危险。此外, 注意穿刺点的选择,筋膜扩张器插入肾脏的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