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肾镜微造瘘方法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皮肾镜微造瘘方法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
王栋(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河南郑州 450052)
【中图分类号】R6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5-0230-02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微造瘘方法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可行性和临床经验。方法 2009年4月~2011年10月,利用经皮肾镜方法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应用本方法治疗56例,结石一期取净率100%,无输尿管穿孔、术后出血及尿瘘。结论 经皮肾镜微造瘘方法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安全可靠、结石取净率高等优点,治疗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皮肾镜微造瘘 泌尿外科 输尿管镜 输尿管结石
自2009年4月~2011年10月,我们利用经皮肾镜微造瘘方法用输尿管镜行气压弹道碎石技术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56 例均为输尿管上段结石。男39 例,女17例。年龄23~71岁,平均46.6岁。病程3个月~4年。右侧输尿管上段结石31例,左侧25例。其中L1~L3 42例,L3~L514例,单侧输尿管结石含2枚以上者11例。结石横径6~25mm,长径6~24mm。全部伴有患侧肾积水。手术时间40~100min,平均65min。
1.2手术方法:施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使用史托斯8. 0/ 9. 8F输尿管镜和EMS气压弹道碎石机。全组以经皮肾镜微造瘘方法,病人取平俯卧位,垫高腰部,在B超引导下,行第11 肋间隙与腋后线交点为穿刺点,用德国urovision18号肾穿刺针穿刺,穿刺进入肾中盏或肾上盏,使输尿管镜能顺利到达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穿刺成功后置入0.035尺寸的导丝,以筋膜扩张器从Fr8扩张经皮肾通道至Fr16,Frl6的Peel -away塑料薄鞘推进至UPJ。用输尿管镜通过通道,利用气压弹道碎石机行输尿管上段结石碎石,将碎石从经皮肾通道的Peel-away塑料薄鞘中用高压灌注冲洗或钳夹方法取出。术后常规留置肾造瘘管3~5d,放置输尿管D-J管4~8周。
2 结果
在56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中,全部结石均为一期一次取尽。
无输尿管穿孔,术后出血及尿瘘。无因结石移动至输尿管中段或下段,而无法碎石。术后平均住院7.3d。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其主要并发症为肾积水,肾功能损害。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方法很多。目前,临床上约90 %以上的肾输尿管结石病人,经体外冲击波碎石( ESWL)、输尿管镜取石和经皮肾镜取石治疗,免除开放手术取石的痛苦。随着ESWL 的出现,其治疗上尿路结石的范围已局限在输尿管中下段。但对ESWL的定位困难或治疗失败者,以及ESWL后形成石街者, 输尿管镜取石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目前经尿道输尿管镜技术已逐渐成为临床上诊断和治疗上尿路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存在术者操作技术不够熟练、器械配备不够完善、病人病情较为复杂等因素,尤其经尿道输尿管镜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操作中除了易误将结石推入肾盂,需留置双J 管,再行ESWL外,还因上段输尿管移动性大,输尿管折曲,而出现意外刺穿输尿管致输尿管穿孔、出血、撕裂、断裂、剥脱等严重并发症。常规经皮肾镜手术由于其肾通道较粗,容易引起术中术后肾出血、术后漏尿、肾周血肿以及术后肾皮质疤痕大,且操作较繁琐,曾一度不为泌尿外科医生所接受。我们采用经皮肾镜微造瘘的观点,其需扩张的通道较常规肾造瘘明显缩小,使损伤及出血这两个最重要的并发症出现的可能大为降低。利用经皮肾镜微造瘘方法以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技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经验体会有:一是出血少,对肾皮质的损伤小。二是在B超引导下,经第11肋间与腋后线交点入路穿刺,进入肾中盏或肾上盏,使输尿管镜向输尿管方向操作的范围更大,能处理L5 处的输尿管结石。三是能将扩张通道为Fr16的Peel-away 塑料薄鞘推进至UPJ处,有利于高压灌注冲洗,钳夹取净结石,避免结石冲进肾盂肾盏中,而残留结石。四是缩短了手术时间、简化操作步骤、缩短住院时间,病人痛苦轻,恢复快,操作安全可靠、结石取净率高,易于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Erhard M , Salwen J ,Bagley DH. Ureteroscopic removal of mid and proximal ureteral calculi. J Urol ,1996 ; 155 :38~42.
[2]钟红兴,邝荔,欧阳健民,等.ESWL 治疗泌系结石3521 例报告[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