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讲解.doc

发布:2017-03-25约8.1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及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借鉴 摘 要: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哲学思潮作为一种现今教育理论研究界的热点思潮,以其自身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现代性、本土化、民族化、提倡创新精神的思维特征和独特的教育主张,影响着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论,对当今教育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教育改革 一、“现代主义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概述 (一)概念阐述 所谓“现代”,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共同理解,从历史时期上讲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实际上就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现代性”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的精神,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种“后工业社会”。 资主本义的“现代化”给人民带来无数的苦难。后现代主义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它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现代性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对立面,使自由走向了压迫和统治。所以,这些后现代主义者们要求用新的价值和政治学去克服现代话语和实践的缺陷,呼唤新的范畴、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随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文化思潮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产生和发展历程 后现代主义首先在欧洲大陆产生。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人物阿尔都赛于,1965年出版了《保卫马克思》,1967年德里达发表《言语与现》促进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1979年利奥塔发表了《后现代主义状况一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哈贝马斯与利奥塔就“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论战,促进了后现代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了后现代主义思想阵营的分化。1966年德里达、罗兰,巴尔特访美,很快在美国刮起了以解构主义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旋风,以至于美国后来居上,取代法国而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大本营。一种是以福柯、德里达、拉康、利奥塔等为代表的激进的或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一种是以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及格里芬等为代表的温和的或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流行于英语国家,,,,,把两种风格的后现代主义统合起来考察,就可看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一是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二是不确定性、内在性;三是对科学理性的质疑;四是告别整体性、同一性。这些特征彼此间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些基本特征也充分表明后现代主义是人类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最新阶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反思和批判现代性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和核心。他们批判现代主义的基础论、工具理性、科学主义和中心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不再假定有一个绝对支点可以用来使真理和秩序合法化,它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它们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 性,而事实上,元叙事本身也需要证明。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质疑,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同时,后现代主义反思现代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物质富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实践、人类的生存空间以及人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针对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张扬、过分迷恋权威、过分依赖自然科学的确定性进行批判。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正是在对现代主义批判和质疑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挑战和扬弃。反对中心主义,提升非理性主义。工业文明以来,在人类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了世界的各种危机。后现代主义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把人与自然分开是人类实践一切错误的根源;要超越现代,就必须消解主客二分,打破人类中心权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后现代主义反对自我中心论,主张摒弃个人主义,消解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同时,提升非理性主义,即强调一种直觉、一种自由,一 种个体的选择。从根本上摒弃理性、排除权威。认为人的存在是开放的,主张构建非理性的主体。批判理性主义所推崇的适用于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强调人应该由存在的冷静观察者、分析者变为存在的参与者、关心者。倡导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视角,就是受主体立场和理论观点所影响的特定的视点,是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现象、过程及其关系的特定的切入点。每个人的视角都不可能完全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观察者本人的立场观点、兴趣态度等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拒绝现代理论所预设的社会一致性的观念,强调世界自身的多样性、多元性,从而对世界的认识也应该是多视角、多元的。后现代主义用语言范式取代了现代主义的意识范式,认为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和生物交融形式的语言主体,主张一种开放的、公平的对话。它认为对话的目的是推翻居于中心地位的认识主体,倡导不同认识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若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