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课.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多尔,多尔在批判泰勒课程模式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的产物和典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标准(4R):
1.丰富性(Richness)
丰富性这个术语与课程的深度、课程作为意义的载体有关,还与课程的多种可能性或解释有关。多尔认为,学校中传授的主要学术性学科都有它们终身的历史背景、基本词汇和最终词汇,因此每门学科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丰富性。如社会学科包括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主要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这种丰富性能创造各种领域进行合作的、对话性质的探索,因而它与现代主义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它体现了一种开放性的特点。
2.循环性(Recursion)
循环性这种特征是很重要的。因为一种内容丰富而复杂的课程,往往需要通过再回头思考它,往往需要再提供各种机会才能掌握。循环性与现代主义观念下的重 复迥然不同。重复是为了提高固定僵化的业绩,其框架是封闭式的;而循环性是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式的。
3.关联性(Relation)
关联性对于一个在后现代时期中起改造作用的课程是有重要意义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方面,称它为教育上的关联。它强调在构建课程时要考虑一 整套的关系,在课程结构上也要强调其中的关系。二是文化方面的关系。有关文化的和宇宙论的关系,虽然在课程之外,但会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课程就在其中形 成。
4、严密性(Rigor)
严密性是“4R”中最重要的。它的作用在于使改变了的课程避免滑入“不能控制的相对主义”以及情感上的唯我主义的怪圈。严密性与通常理解的意思有别, 实际上是指概念的重新界定。严密性在这里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去查找自己或别人重视的假设,并且协调讨论这些假设中的有关细节,这样进行对话才会有意 义,才会有改造价值。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课程观及其启示
韩云洁 张海峰
(四川汶川 阿坝师专基础教育系;重庆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摘 要】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强烈地冲击着教育领域。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即是在其冲击下产生的,它倡导对话与理解、重视差异与多元化、注重培养人的探索创新精神,这对促进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和启示。
?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课程观 理解
?
20世纪后期在西方涌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其价值观念和思维范式对现代教育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倡导平等对话与理解、强调开放与创造、否定中心与等级、重视差异与多元化、注重培养人的探索创新精神。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便是在这些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产生的,对我国课程的实践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
一、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哲学基础
?
(一)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本体论基础
?
形而上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是西方哲学思维的传统基础,哲学家强调的是客观性、一致性和绝对性,其实质是把原本内在有机统一的世界分裂为两部分,并使二者对立,机械地发生关系,一方控制另一方,而排斥批判性、不确定性和差异性。而后现代主义者则依据“本体论的平等”的价值观念,倡导平等对话与理解、强调开放与创造、否定中心与等级、重视差异与多元化、注重培养人的探索创新精神。“本体论的平等”实质上也是关于人的一种判定,它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平等性,因此,本体论上的平等原则要求摈弃绝对性和一切歧视, 接受和接收一切不确定的东西,接受和接收一切差异。
?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认识论基础
?
从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波普尔的“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可以说是现代主义课程知识观向后现代转换的重要标志。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知识存在于实际情境之中,是主观与客观以及个体与情境交互相融的过程”,是个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与生成的结果,知识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另外,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任何知识都具有境域性,不存在绝对抽象的知识,因而主张知识的多样性。它否定了现代的“知识价值中立”说,认为任何知识都具有价值性,强调知识是文化的产物,而非“超文化的”,不同文化形态会产生不同的知识类型和意识形态。从而建立在后现代知识性质基础上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得以形成。
?
(三)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方法论基础
?
后现代主义在解构了现代课程知识观的同时, 也对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反思。波普尔认为, 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归纳逻辑是不可靠的,其认知范式是片面的,因为我们永远不能用已知的现象来预测那些未知的现象。方法论的霸权,其核心就是应用某种力量对异己对象进行操纵与控制,这就可能会导致认识出现偏执,为获得更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