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30例疗效观察.doc

发布:2017-09-03约2.81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30例疗效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通过对本院30例肱骨骨折患者进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肱骨骨折患者中27例新鲜骨折7~10周达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2例陈旧骨折10~16周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手术切口除2 例开放伤口二期愈合外,其余全部一期愈合。1例桡神经损伤患者半年完全恢复。未发生感染、断钉、内固定松动及医源性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提高了临床疗效。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肱骨干骨折;疗效观察;医源性血管损伤 [中图分类号] R683.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a)-164-02 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临床常用的骨折内固定方法,要使肱骨外髁这种关节内骨折且又是累及骨骺的骨折,最佳地恢复骨关节形态功能,减少骨关节的生长及活动障碍,其最适宜的处理应该是手术切开使其完全解剖复位,然后稳定的内固定。切开内固定主要有:克氏针固定、松质螺纹钉固定,及粗丝线缝合固定等[1]。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在直视下操作,有着解剖复位及坚强固定的良好作用,一般在手法或针拔复位不佳时应用,但应注意,手术中应尽量少剥离骨折块附着的软组织,以免引起外髁部缺血性坏死和骨骺过早闭合。本文笔者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效果显著,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30例均为2008年2月~2010年2月本院就诊的肱骨干骨折患者,其中,男22例,女8例,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57岁,平均(38.4±3.2)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高处坠落摔伤5例,重物砸伤4例,其他原因7例。右侧19例,左侧11例。新鲜骨折27例,陈旧性骨折3例。骨折部位均在股骨干中上1/3处,其中6 例为开放性骨折,其余均为闭合性骨折。粉碎型骨折8 例,斜型及螺旋型骨折22 例。入院后均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旋入式髓内钉固定,术后5~15 d出院回家休养,定期复查,平均住院时间为10 d。 1.2 诊断标准 1.2.1 肱骨外髁骨折多系间接暴力所致,一般认为,跌倒时,手部先着地。 1.2.2 骨折部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1.2.3 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1.3 手术方法 选用全麻或斜角肌间臂丛麻醉。仰卧位,伤侧肩部垫高30°。肩关节前侧弧形切开皮肤显露切口。分离,显露骨折端。使骨折端复位。复位后可用1~2枚螺钉或钢针,自骨折线下2~3 cm的肱骨外侧,斜向肱骨头钉入。如骨折不稳定,稍一活动即可发生移位者,应切断部分三角肌,显露肱骨大结节,选长度合适的髓内钉固定。术后不需要外固定,用外展支架将伤肢固定于外展前屈位3~4周,以后逐步进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2]。 1.4 术中注意事项 1.4.1 用螺钉作内固定时,螺钉应有足够长度;亦可用松质骨螺钉,以便牢固固定骨折段。 1.4.2 用克氏针作内固定时,应在肱骨外面留0.5~1.0 cm的针尾,并弯成钩形,以免针尾全部进入骨内,造成将来取针困难。 1.4.3骨折并发肱骨头脱位的患者,切开复位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切开关节囊和分离附着于大结节的软组织,以免损害肱骨头的血液供应。 1.5 疗效判定 按肩肘关节活动度标准评定,优:肩关节外展时肘关节伸曲度0°~150°;良:二者都在0°~110°围;差:二者都达不到90°。 2 结果 本组3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5~90 min,平均62 min。失血量为200~700 ml,平均260 ml。27例新鲜骨折7~10周达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2例陈旧骨折10~16周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手术切口除2例开放创口二期愈合外,其余全部一期愈合。1例桡神经损伤患者半年完全恢复。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15个月,平均4.5个月。术后3个月关节活动良好,未发生感染、断钉、内固定松动及医源性血管损伤。按肩肘关节活动度标准评定,优25例,良4例,差1例。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存在双重分布。年轻人多发生于坠落及高能量损伤等情况下,而5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其发病率升高。3/4的肱骨近端骨折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预期寿命的延长,这些损伤的发生率逐步上升[3]。 大多数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常能获得良好的功能疗效。对移位骨折治疗存在多种治疗选择,对于某个特定的骨折而言,没有一种方法明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