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儿科护理 儿科护理 第二章 生长发育——体格发育.ppt

发布:2020-09-28约2.16千字共5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体重 关键年龄 体重(kg) 出生 3 3个月 6 1周岁 10 2周岁 12 2岁-青春期 2kg/年 (一)体重 年龄 体重计算公式 1~6月 出生体重+月龄×0.7(kg) 7~12月 6+月龄×0.25(kg) 1~12岁 年龄(岁龄)×2+8(kg) (一)体重 定义: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意义: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长期营养状况的可靠指标。 (二)身高(长) 两个身高(长)高峰 婴儿期和青春期 (二)身高(长) 关键年龄 身高(cm) 出生 50 1周岁 75 2周岁 87 2岁-青春期 6-7cm/年 身高(长)=岁龄×7+75 (二)身高(长) 测量:<3岁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3岁立位测量,称为身高。 立位与卧位测量值约相差0.7~1cm (二)身高(长) (二)身高(长) 从头顶至耻 骨联合上缘 从耻骨联合 上缘至足底 (二)身高(长) 12岁时上部量=下部量 (二)身高(长)—坐高 定义:从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高度 意义:代表头颅与脊柱的发育 测量:<3岁仰卧位测量(顶臀长);>3岁坐位测量(坐高) (二)身高(长)—坐高 坐高与身高比:出生67.3%,1岁62.6%;2岁60.4%,3岁58.7%,4岁57.4%,5岁56.6%,10岁53.6%,14岁52.9% 临床意义:比例增大说明下肢增长减慢,常见于软骨发育不全、代表头颅与脊柱的发育 测量:<3岁仰卧位测量(顶臀长);>3岁坐位测量(坐高) (三)头围 头围是自眉弓上缘经枕后结节绕头1周长度。意义:是反映脑、颅骨的发育程度。 头围过大见于脑积水、脑肿瘤 头围过小提示脑发育不良或小头畸形 (三)头围 关键年龄 身高(cm) 出生 34 6个月 44 1周岁 46 2周岁 48 15岁 54~58 头围在2岁内测量最有意义 (四)胸围 胸围是平乳头下缘经肩胛骨绕胸一周的长度。是反映肺和胸廓的发育。 头胸围生长曲线 (四)胸围 出生时:胸围<头围,平均为32cm 1岁: 胸围=头围=46cm 1岁至青春期前:胸围>头围 胸围(㎝)= 头围+岁龄-1 (五)腹围 腹围是指平脐(小婴儿以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2岁前腹围约等于胸围,2岁后腹围较胸围小。 (五)腹围 测量腹围时,小婴儿仰卧位,测量者立于儿童的右侧,将软尺的0点固定于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经同一水平线绕腹一周至0点;儿童为平脐绕腹一周,测量腹围的数值。 (六)上臂围 上臂围指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 代表上臂骨骼、肌肉和皮下脂肪的发育水平,反应儿童的营养状况。 上臂围13. 5cm为营养良好 上臂围12.5~ 13.5cm为营养中等 上臂围12. 5cm为营养不良 (七)皮下脂肪 测量皮下脂肪可用小卡尺进行,测量者用拇指与示指捏起测量部位的皮肤及皮下脂肪,捏时两指间的距离为3cm,将钳板置于捏起的皮褶两边至底部并钳住,测量其厚度,重复两次取其平均值。 (七)皮下脂肪 常用的测量部位 上臂三角肌 背部 腹部 儿 科 护 理 Pediatric Nursing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章 生长发育 目录 第一节 生长发育规律概述 第二节 生长发育评估 第三节 儿童生长发育常见问题 学习目标 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体格发育常用的指标、正常值、测量方法以及临床意义 熟悉儿童感觉,运动系统以及语言发育的规律;神经系统,心理发育、骨骼发育的特点。 了解儿童发育的评价;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选择合适的正常儿童体格生长标准参照值作为比较,正确评价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对不同时期儿童进行保健工作。 发育 生长 随年龄的增长,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是“量”的改变 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的成熟,是“质”的改变 生长发育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 第一节 生长发育规律概述 一、生长发育规律 (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二)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 (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阶段性 连续性 儿童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呈阶段式 生长2个高峰期 婴儿期、青春期 (二)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 神经系统发育较早 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淋巴系统先快后慢 (二)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 由上到下 由近及远 由粗到细 由简单到复杂 (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由低级到高级 (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每个人生长的“轨迹”不完全相同 生长发育的正常值是相对的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二、影响生长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