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8.永生的眼睛(上课).ppt

发布:2018-05-06约3.14千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不顾一切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重见天日 夺眶而出 突如其来 不由自主 不假思索 笼罩  流淌  呵护  捐赠  遵从  骄傲  自豪  角膜  给予  恢复  屡屡  孤零零  疾病 盲童 酷爱 搂住 突如其来:“突如”是突然的意思,“突如其来”就是突然发生。本文是指母亲被突然而来的疾病夺走了性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本文是指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时态度坚决,毫不犹豫。 ?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本文是指温迪的画技较高,画出的马就像活的一样。 ?屡屡:一次又一次。 ?遵从:遵照并服从。 ?重见天日:比喻脱离黑暗环境,重新见到光明。本文是指让盲人恢复视力,看到光明。 自读课文 交流二、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做了些什么? 交流三:默读课文,勾画出有“骄傲”的句子。 含有骄傲的句子: 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温迪为什么为母亲、外公所做的一切骄傲呢? (有了他们的捐赠,就会有盲人可以重见光明,为别人带来了幸福,多么令人骄傲啊! )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温迪而骄傲。 比较琳达和温迪的态度。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14岁的温迪“呢? 琳达14岁时和温迪14岁时对捐赠器官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呢? 琳达当时对于捐赠妈妈的眼角膜感受是---痛苦难忍 14岁的温迪对捐赠器官的态度—感到骄傲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为什么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因为父亲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一副角膜,更重要的是他那一心为他人的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品质已根植于后人的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思考:父亲还留下了什么? 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为他人无私奉献……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 “我”为什么为温迪而骄傲? 因为14岁女儿让我明白了要为他人着想,要无私奉献的道理,所以我为女儿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里作者再次使用“骄傲”一词,表达了“我”对女儿温迪美好心愿的支持和认可。特意强调温迪的年龄,是为了与文章开头当年14岁的“我”进行照应,形成对比,从而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资料补充。?   其实课文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原文中还这样写道: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此时,琳达不再悲伤,因为她又一次想起父亲的话: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思考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永生的眼睛”的理解? 永生的眼睛指善良美好的人性和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大学生也纷纷填写了角膜捐赠书。    同学们,照片上这个小女孩叫小杨帆,就在不久前,小杨帆在青岛人民医院离开了我们,小杨帆的生命只有3岁半。这是她爸爸带着她在海洋纪念馆留的最后一张相。杨帆死后,她的父母替她把角膜捐给了两位盲人。小杨帆留下了光明,也留下了爱心。 * 18.永生的眼睛 琳达.里弗斯,(1951~今)美国人, 1987年美国眼睛银行授予琳达角膜移植和视力恢复代言人 眼角膜是眼睛前端一层透明薄膜。角膜完全透明,位于眼球前部,呈横椭圆形。角膜有十分敏感的神经末梢,如有外物接触角膜,眼睑便会不由自主地合上以保护眼睛。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袋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