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2)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辽宁省大连市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1生态系统的结构(2)教学实录新人教版必修3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辽宁省大连市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1生态系统的结构(2)”为教学内容,通过结合课本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课程设计以实际观察为基础,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科学思维,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生态系统结构;提升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福祉的重要性;培养环境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包括能量传递效率和物质循环的途径。
2.教学难点
-难点在于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10%法则”,即能量在每个营养级上只有10%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
-难点在于分析食物网中物种间的关系,尤其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于理解物质循环的全球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循环和氮循环。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生态系统的结构。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典型案例,加深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
3.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食物链和能量流动过程。
4.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展示大连市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提问:如何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思考。
3.提出问题:生态系统由哪些组成成分构成?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讲授新课(15分钟)
1.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用时:3分钟
2.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用时:4分钟
3.讲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包括能量传递效率和物质循环的途径。
-用时:5分钟
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分析大连市某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用时:5分钟
2.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用时:5分钟
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有哪些特点?
2.提问: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有哪些?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创新教学活动(5分钟)
1.角色扮演:模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关系,让学生体验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角色。
2.学生展示角色扮演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2.提出拓展问题: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过程设计完毕。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生态系统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探讨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服务,包括提供食物、水源、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生态平衡的实例:分析一些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平衡破坏案例,如沙漠化、水污染、生物入侵等。
-生态系统模型:介绍一些生态系统模型,如食物网模型、能量金字塔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拓展建议:
-阅读相关书籍:《生态学导论》、《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等,以加深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理解。
-观看纪录片:推荐观看关于生态系统的纪录片,如《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等,通过视觉体验了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参观生态保护区: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生态保护区,实地观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简单的生态系统实验,如模拟食物链、能量流动等,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生态学原理的理解。
-开展社区服务: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植树造林等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环保意识。
-参与学术讨论:组织学生参与学术讨论会,邀请生态学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撰写研究报告:指导学生针对特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典型例题讲解
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