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省围场二中第二学期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 教学设计.docx
2018年河北省围场二中第二学期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18年河北省围场二中第二学期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状况。通过结合课本内容,运用地图、图片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该地区的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
难点:
1.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分析该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决办法:
1.通过地图教学,帮助学生直观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形区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地形特点。
3.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类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4.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资源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概况,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气候类型、地形特点等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地图教学:运用地图软件,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地理位置和地形区的理解。
3.互动软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参与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详细内容:
1.展示非洲大陆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撒哈拉沙漠的位置,引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概念。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撒哈拉以南非洲有哪些国家吗?它们有哪些特点?”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主题。
二、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讲授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展示非洲大陆的地图,讲解该地区的纬度和经度范围。
2.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地形区,如东非高原、南非高原等,展示地形分布图,分析地形特点。
3.讲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结合实际案例,如肯尼亚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收集该国的地理信息,如地形、气候、资源等。
2.各组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国家特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旅游路线,展示旅游线路图,说明理由。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举例回答: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这些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如何利用气候特点提高农业生产?
2.讨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举例回答:
-撒哈拉以南非洲有哪些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对经济发展有哪些作用?
-资源分布不均对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3.讨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回答:
-撒哈拉以南非洲有哪些主要地形区?
-这些地形特点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如何利用地形特点改善人类生活?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内容: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关键知识点。
2.总结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奥秘,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非洲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提供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详细地理信息,包括地形、气候、资源分布等。
-非洲历史与文化资料:收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历程。
-非洲国家概况: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非洲环境保护案例: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挑战。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查找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图集,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地理分布。
-组织学生观看与非洲相关的纪录片,如《非洲之旅》、《非洲之心》等,通过视觉体验增强对非洲的认识。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调查当地非洲移民社区,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文化。
-安排学生参观当地非洲艺术展览或博物馆,感受非洲文化的独特魅力。
-邀请非洲学者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观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