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冠脉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防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临床表现 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相同 发生无血流现象时死亡率增高10倍 多见于粗大的功能不良的冠脉(RCA居多) 血栓性病变 (如AMI) 退行性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病变 (SVGs) 弥漫长病变 使用斑块旋磨、旋切吸引导管 人为误推入空气时 2010/12/04 认知和鉴别诊断 具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与夹层撕裂、远端栓塞、痉挛、不明了的空气栓塞以及低血压状态鉴别 而且以上因素与慢血流和无再流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伴随血液动力学紊乱时更没有时间进行多方判断 * 2010/12/04 * 处理措施 冠脉内推注硝普钠100~200mg,可反复使用 如果血压不允许,可使用微导管置于无血流部位的远端进行缓慢推注 I.C钙拮抗剂(异搏定0.1-0.2mg,总量1.0-1.5mg;或地尔硫卓0.5-2.5mg,总量5-10mg)或腺苷 循环支持(包括多巴胺升压、IABP)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若为气栓可通过引导管加压注入动脉血,清除微循环内气栓子 2010/12/04 慢血流获无再流的预防 对SVG、AMI病变或富含血栓的病变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任何动作 减少不必要的预扩张 对已知可能“掉渣”的病变预先使用IIb/IIIa受体拮抗剂(不包括SVG)和钙拮抗剂 * 2010/12/04 * 支架脱载 发生率约为0.8-1.2% 病变未充分预扩张、近端血管过于迂曲及钙化严重是主要原因 用1.5mm球囊穿入支架,轻轻打起一点压力,将支架尽可能推至病变处释放 就地释放 如果不能将其展开,可将其推至血管远端 必要时可用抓取器将其取出 2010/12/04 非冠状动脉并发症 2010/12/04 * 脑血管意外 介入治疗相关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大约为0.04~0.1% 其中一半十分轻微,或仅影响小范围 难以判断与抗栓治疗的相关性 发生原因 可能与使用抗凝剂存在不对等关系 造影术者技术生疏,用时长,刮蹭主动脉斑块所致 部分患者存在MI后左室心尖部血栓脱落 * 2010/12/04 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 与PCI属相关脑卒中多为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在2008年《中国PCI指南》中已不包括在并发症中 可能相关患者各种抗栓治疗的必要性远远大于其他治疗,甚至不可或缺 加之考虑诸多无法控制的因素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结局影响过于复杂,而PCI对其影响则微乎其微 * 2010/12/04 过敏反应 主要对造影剂、鱼精蛋白过敏 罕见有局部麻醉剂过敏者 罕见免疫特异性过敏反应(无IgE) 既往有特异性过敏症、海鲜过敏史(?)、造影剂过敏史者存在较高发生率 每位患者进行过敏试验 提前13hrs以上给予皮质醇类药物,组织胺H1H2受体拮抗剂,术前给药亦有效 * 2010/12/04 对比剂肾病 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2~3天内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急性肾功能减退 伴随远期不良事件(AEs)的增加 1954 由Bartels ED等首次报道 一般人群发生率为0.6%~2.3% PCI 相关人群发生率为1.5%~13% 高危人群发生率则为40%~50% 继手术和低血压之后医源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位原因 占医源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率的10% * 2010/12/04 * 对所有病人,在应用对比剂前仔细询问病史 了解有无肾功能障碍、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在注射对比剂前应对所有病人进行适当的水化治疗 应提前停止肾毒性药物的使用 尽可能使用最低剂量的低或等渗性单聚体对比剂 尽量避免在72 h内重复多次注射对比剂 预防和治疗 2010/12/04 穿刺部位血管损伤 包括以下各类情况 大血肿-穿刺部位-腹膜后血肿(具有致死性) 假性动脉瘤-穿刺部位 动静脉瘘-穿刺部位 大动脉血管夹层撕裂-穿刺部位-髂动脉多见 外周血管闭塞、血栓形成或栓塞 经桡动脉途径后,以上并发症明显减少 前臂筋膜腔综合征 神经损伤 * 2010/12/04 结 语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随着介入器械的改进、技术的成熟、支架和其他相关器械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在逐渐减少 而死亡、AMI和急诊CABG是PCI最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已减少到分别为1%、1~2%和1~2% 应加强对这些并发症的认识,积极预防,积极处理,以期达到降低并发症严重后果的目的 * 2010/12/04 * 国内第一部关于所有心血管系统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的书籍 侯应龙、郭文怡、李新明主编 由国内心脏介入中坚人物集体撰写(2007年版) 2010/12/04 谢谢! 2010/12/04 * * 发生急性闭塞的可能原因 内膜撕裂夹层(62.5%) 斑块内脂质或血栓移位致远端栓塞 (30.5%) 闭塞性血栓形成(2.8%) 冠脉痉挛(4.2%) 球囊过大或压力过高 指引导管引起病变近端或主干撕裂 导丝推送不当 * 2010/12/04 急性闭塞的危害(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