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第3课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标导航;;(2)江南:江南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不利于开发。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3)龙门碣石以北: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_________或半农半牧区。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有限。
3.中国古代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易错易混】 注意“山东”“山西”经济区的地理范围,它们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不要与今天的山东省、山西省混为一谈。;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思维启迪;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__________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
(1)初步开发:经过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出现了像______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2)加速发展: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超过北方: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朝都城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_________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__________的南移。从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
【特别提醒】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经济重心南移的实质就是地区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变。;归纳综合
【思维导图】
;【知识主线】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不平衡的特点,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是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其中经济实力最强的是山东和山西,但在经历了两晋之际、唐中期以后、两宋之际的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后,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重心南移完成。;;史料2:下图是汉朝反映江南地区百越族经济生活的画像砖:整幅画面以船纹为主,显示了这一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现实。
史料3:据南宋当时的记载:“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几千万人。”以至于“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南迁”。随着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南迁,原先的“蛮荒之地”都变成了“鱼米之乡”,在风俗习惯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探究问题:
(1)据史料1分析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是哪里?简述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
(2)据史料2分析两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特征是什么?上述概况反映了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3)据史料3分析江南地区在两宋时期有了什么变化?
提示:(1)山西和山东经济区。
原因:长期以来是政治重心;开发较早,人口稠密。
(2)特征:两汉时开发较慢、人少、技术落后、经济实力较山东、山西差距较大。
特点:区域的多样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3)两宋之际,随着人口的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呈现出了经济繁荣的景象。;核心归纳 对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认识
1.关于经济区域的概念:经济区域形成是由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土壤、气候、资源等)和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等)两大因素决定的,是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各具产业特色的地理区域。
2.汉代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为传统的农业区(以种植麦、粟、高粱等耐旱作物为主);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河道纵横,以种植稻耕农作物为主;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因此形成传统的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3.区域经济特点:多样性,而且实力发展不平衡。山东、山西以农业为主,而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多样性。北方经济发展快,南方发展缓慢。经济落后,则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题二 经济重心的南移
史料1:“关中之民,好稼穑……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汉书》
“漕转关东粟以维中都官。”
——《史记》
(注释:西汉中央政府每年要从山东运大量粮食到京师,支付官吏的俸禄和供应官奴的口粮)
史料2:(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宋书·孔秀恭等传论》;史料3:忆江南 (唐)白居易
史料4: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探究问题:
(1)据史料1探究,黄河流域经济在当时处于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