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表皮葡萄球菌肺炎__培训课件.ppt

发布:2017-01-22约5.16千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预防 积极治疗皮肤疖肿、化脓性骨髓炎及深部脓肿等感染,医院内采取措施严格消毒及规范操作以防止交叉感染,慢性患者应加强营养支持及增加免疫力,尽量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等,均为预防本病的必要措施。 表皮葡萄球菌肺炎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英文名称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pneumonia 类别 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细菌性肺炎 ICD号 J15.2 概述 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可以引致肺炎。 流行病学 CNS(主要是SE)在20世纪70年代被认为是致病病原菌只是个案报道,80年代就成了5种常见病之一,感染率达9%左右,可致菌血症、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尿路感染、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各种异物感染。在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李氏主持的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协作组,所收集的2081株细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8株,表皮葡萄球菌134株,溶血性葡萄球菌62株。张氏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葡萄球菌感染逐渐增多的趋势时,认为: ①多发生在医院内,且常与医用装置有关;②以SE为代表的CNS成为具重要临床意义的病原菌,在血行感染中甚至超过金葡菌;③无论是SE抑或金葡菌耐药程度均日益增多,即甲氧西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A)在葡萄球菌中所占的比例是升高趋势。 流行病学 张氏报道ICU病房的病原菌,在1997年8月至1999年7月的597份标本中,阳性标本236份,其中痰标本157份,各种引流液、脓性分泌物41份、深静脉导管尖端、皮下、周围皮肤与分泌物24份,中段尿10份,血4份,所有病原菌中葡萄球菌57份、占23%。在各种引流液和分泌物及导管标本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是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外科术后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SE数量基本相当。在罗氏等统计的“217例难治性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的文章中,他们给“难治性定的标准是常规治疗(包括抗生素)3周无效、恶化、死亡,或半年内同一部位复发急性感染。 流行病学 在这种感染中,表皮葡萄球菌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达8.2%(13/158),仅次于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居第五位。 病因 葡萄球菌有31种,有一半可以寄居于人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SE都是最常寄居于人体和最易引起疾病的菌种。根据细菌对甲氧苯青霉苯青霉素的敏感情况,将葡萄球菌分成敏感和耐药两部分。又根据凝固酶情况分成阴性和阳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常见的就是SE。Kleeman报道499株CNS中,SE占64.5%,溶血葡萄球菌13.4%,人葡萄球菌7.4%,CNS常是异物感染(如人工导管等)的病原菌。Mack认为氨基己糖是糖原的主要成分,对SE起定居作用。 病因 Christensen报道一种黏液层相关抗原(SAA)也有此种作用。BaldassarriL对50株SE的细菌表面的黏液层和(或)SAA检测,结果37株(74%)有或强或弱的黏液层,此37株中22株(59.4%)SAA阳性,但未见黏液层阴性而SAA阳性者,这也表明在黏液层中不止有一种抗原。CNS的黏液物(ESS)与致病性有一定关系,目前研究认为: ①被黏液包裹的细菌得到保护;②ESS干扰正常调理的吞噬作用;③抑制植物血凝集激发的淋巴细胞转化作用;④阻挡有效抗生素的细菌内的渗透,直接抑制某些抗生素。 病因 另有研究SE对人工导管等的黏附是由其荚膜多糖/黏附因子(PS/A)所介导,PS/A尚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尚氏等认为异物感染及SE引起的心内膜炎、骨髓炎的致病机制均属于典型的表面感染。 发病机制 SE致病机制的第一步是黏附,此菌通常黏附皮肤和黏膜表面,有关黏附的中介作用,在无蛋白质的环境下黏附作用是无特异性的,若有异物进入人体组织或血管,将迅速被基质蛋白所包围。黏附作用中有两种物质非常重要,一种是被称为细胞间黏附素的线性同质聚糖N-乙酰氨基多聚葡萄糖;另一种是NOKD2蛋白质。去除多糖或蛋白质的基因会使同基因菌株的功能发生明显改变,变异菌株仍有表面黏附能力,但丧失积聚功能,然后特异性机制介导细菌的粘连。 发病机制 在基质蛋白的表位和SE结构之间发生受体和配基的相互作用。第二步是积聚: 细菌在表面增生并向其他细菌表面发展,这是由于一种细胞间黏附机制使SE可以积聚生长为细胞群落。 临床表现 与金葡菌相比,CNS不产生α-毒素或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因为不含超抗原。SE的毒力因子比金葡菌少,很少引起急性暴发性感染。SE是早产儿出生18h后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败血症的发病率与妊娠期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相关,患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特别是白血病的病人,约有1/3出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