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股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化疗中临床应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侧股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化疗中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2-0093-01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股静脉交替置管术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80例次,于置管后1、3、7、7天对穿刺口皮肤取样进行细菌培养,拔管前自导管处采血5ml及拔管后取导管尖5cm行细菌培养,同时观察患者穿刺口局部皮肤及全身情况,并对阳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穿刺口采样细菌培养阳性率于术后第3天比第1天明显增高,而术后第7天比第3天明显下降,两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每个化疗周期置管1次,化疗结束拔管。肿瘤化疗方案:标准剂量CMF或CAF、CEF方案,乳腺癌、肠癌分别为21天、28天一疗程,6周期结束。
置管后每天用2%碘酒、75%酒精消毒,并用5cm×8cm 的16层无菌纱布覆盖穿刺处后用3M胶布固定。于置管后1、3、7、7天,在更换敷料前用棉试子在穿刺口按顺、逆时针方向涂抹两次取样本。患者拔管前先消毒肝素帽后从导管内抽血5ml行血培养,随后消毒穿刺局部拔管,再用无菌方法剪下导管最远端5cm置无菌试管内送细菌培养。
1.3 观察指标及标准
1.3.1 置管期间动态观察患者穿刺口皮肤有无红肿、渗液、疼痛及全身有无发热。局部感染:穿刺口红肿、疼痛,伴或不伴有渗液、发热,或穿刺口细菌培养阳性;全身感染:患者出现全身发热、血培养和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伴或不伴有白细胞增高??[2]?。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6.25%,导管留置时间(5.51±4?64)d.穿刺口轻度红肿9例(发生在置管后3天内)、轻度疼痛1例、无渗液和发热病例,无静脉炎和血栓形成病例。导管血及导管尖端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不同时段穿刺口细菌培养阳性结果见表1。
注:1d与3d比较:x?2=13.44,P=0.000;3d与7d比较:x?2=9?26,P = 0.002;1d与7d比较:x?2=0.69, P= 0.68。?
3 讨论
中心静脉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CVC-RI可危及患者生命。CVC-RI发生的途径,常由病原菌经穿刺部位皮肤隧道侵入或经导管输液污染和其他部位的血行播散引起??[3]?,约65%来自皮肤,30%来自污染的接头。细菌的播散是否导致CVC-RI,是多因素的,和释放的细菌量有关??[4]?。
本研究对需要多周期化疗的28例患者采取左右侧股静脉交替置管实施用药,每次化疗结束后拔管出院。从上表看到,穿刺口皮肤细菌培养:置管后第3天阳性率最高(21?25%),其次是置管后第7天(5%)。置管3天出现穿刺口轻度红肿、疼痛及细菌培养阳性率较高,可能与导管属于异物,刺激局部及置管后3天穿刺口尚未愈合,炎性渗出容易滋生细菌及股静脉置管靠近会阴部,容易受细菌污染所致,而置管后7天穿刺口已经愈合,局部创口比较干燥,细菌繁殖减少所致。导管尖和导管血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可能与置管时间较短,细菌的繁殖和侵入不足以导致CVC-RI有关。由此可见,左右侧股静脉交替置管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多周期化疗是安全、可行的,利于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新娟.深静脉置管在白血病化疗的应用与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7):1789~1791?
[2] 吕小红,李志革,张日惠等.化疗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管时间与感染关系的探讨[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4(1):31~32?
[3] 盛慧球,陈尔真,韩中立等.3189例次深静脉导管的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0):652~655?
[4] 杨连招. 深静脉导管相关性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 广西医学2008,30(5):691~69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