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案人民版.doc
PAGE
PAGE14
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eq\a\vs4\al(学问点一夏、商的政治形式)
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起先,宗族关系从今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亲密结合。
eq\a\vs4\al(学问点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概况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和商朝的旧贵族
分封内容
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
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供应军赋和力役
诸侯权利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初期封国
鲁、齐、燕、卫、宋、晋等
等级关系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影响
(1)主动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保持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消极性:后期诸侯国之间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渐渐减弱,分封制趋于瓦解。
eq\a\vs4\al(学问点三西周的宗法制)
1.实质:按血缘宗族关系安排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冲突。
3.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结果: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确定的等级。
5.影响
(1)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2)直至今日,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重要观点】西周的“共同体意识”
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渐渐形成。这种“大一统”的“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链接统编】
原始民主传统对商周政治的影响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肯定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看法,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原始民主传统对春秋各国的政治仍旧有肯定影响。
【重要结论】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井田制是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宗法制也渐渐崩溃。
【深层归纳】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内涵
(1)权力安排: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2)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3)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重要概念】“家国同构”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简而言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链接统编】神权政治
中国古代统治者都以天命来诠释政权、君权获得的合理、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说明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唯一标尺。殷商时期“率民而事神,先鬼而后礼”,神权政治兴盛。
主题一维系统治的等级制度——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施及背景
[史料实证]
史料一周公杀武庚①,灭东方十七国②,才行大封建。
——范文澜《中国通史》
史料二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③,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④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⑤。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解读]
主旨
史料一:分封制实施的背景
史料二:分封制实施的目的和缘由
细读
①体现了西周统治阶级内部冲突
②体现西周统治疆域扩大,面临如何巩固统治的问题
③体现周初军事实力不足以有效维护统治
④反映分封的主要对象
⑤表明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统治
[运用]
据史料一、二中“才行大封建”“以为周室的‘藩屏’”的叙述,你可以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提示:西周实行分封目的有三:一是建立藩屏,护卫王室;二是稳定政局,镇抚各族;三是抵挡外族,巩固边防。
[历史认知]
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分析分封制实施的缘由
(1)周灭商后,其经济实力、人口和军事力气无法限制广袤区域,因而须要建立诸侯国镇守。
(2)当时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各地区差异较大,须要通过分封促进对周文化的认同。
分封制的特点
[时空观念]
史料西周分封示意图
[解读]
(1)图片体现了血缘标准及分封主体,同姓王是分封主体。
(2)图片反映出对异姓诸侯既拉拢又防范的态势,如对商后代封国宋国的“半包围”之势。
[运用]
阅读西周分封示意图,分析西周分封制在当时呈现的特点。
提示:分封对象类型众多,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同姓为主,且分布在富庶和战略要地,形成对周天子的众星拱卫势态。
[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