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梁化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 10.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实录2 新人教版.docx
山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梁化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实录2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山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梁化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实录2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0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酸碱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2.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酸碱的特点。
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九年级化学下册学习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如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等。对于本节课涉及的酸碱概念,学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学习。他们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酸和碱,但对其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普遍较高,尤其是对实验操作和化学现象感到好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逐步提升,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来学习新知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学生偏好通过实验直观理解,有的则更倾向于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酸碱的性质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区分酸碱的特性和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此外,学生在进行酸碱反应实验时可能会遇到操作不当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另外,学生可能对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和选择标准感到困惑。针对这些困难,教师需要提供清晰的指导和充分的实验机会,帮助学生逐步克服。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实验室设备(试管、烧杯、滴定管、酸碱指示剂、pH试纸等)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平台或班级微信群,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作业
-信息化资源:网络上的酸碱性质相关视频、实验操作步骤演示动画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小组讨论、课堂提问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物质图片,如食醋、肥皂、洗涤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在生活中的作用。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质中都含有哪些化学成分吗?它们在化学上有什么特殊性质?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的酸和碱,介绍酸碱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第一步:介绍酸和碱的定义。
-详细内容:通过展示酸碱的定义和特性,引导学生理解酸碱的概念。
-例如:酸是能够产生H+离子的物质,碱是能够产生OH-离子的物质。
-第二步:讲解酸碱的化学性质。
-详细内容: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酸碱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现象。
-例如:展示酸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实验,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实验。
-第三步:探讨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详细内容:介绍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例如:使用石蕊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观察颜色变化。
3.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第一项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酸碱性质实验。
-详细内容: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自行设计实验步骤,进行酸碱反应实验。
-例如:学生尝试使用不同浓度的酸和碱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第二项活动:酸碱中和反应实验。
-详细内容:学生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记录反应前后的pH值变化。
-例如:使用酚酞试液作为指示剂,观察NaOH溶液与HCl溶液中和反应的pH变化。
-第三项活动:酸碱指示剂的比较实验。
-详细内容:学生比较不同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例如:使用甲基橙和石蕊试纸分别检测酸性和碱性溶液。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第一方面内容:酸碱的化学性质。
-举例回答:讨论酸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实验结果,分析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第二方面内容: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举例回答:讨论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的产物和反应条件。
-第三方面内容: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使用。
-举例回答:讨论不同酸碱指示剂的适用范围,分析选择指示剂的依据。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酸碱的定义、性质和实验操作。
-例如:回顾酸碱的化学性质,强调酸碱反应的条件和产物,总结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教学流程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酸碱的pH值:介绍pH值的概念及其与酸碱性的关系,提供不同酸碱溶液的pH值范围。
-酸碱在环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