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应新高考课程与教安排及教学管理变革的思考01.适应新高考课程与教学安排及教学管理变革的思考0.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学考与选考的安排 关于课程安排 适应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教学安排及教学管理变革思考 理念:以前是考学生的短 现在是考学生的长 核心: 选择 还学生学的选择权、考的选择权 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主要特点 (一)高校招生方式 统一高考招生 “三位一体”招生 高职提前招生 单独考试招生 对新高考变化的分析 (二)统一高考招生的变化 语文、数学方式、分值不变,但考试内容有变; 英语“两考合一”,分值不变,考试内容有变,6月、10月各可以考一次,选其中一次成绩; 不分文理,“7选3”,选3门学业考试“必考+选考”的成绩,可考二次,选其中一次成绩; 志愿从“学校+专业”变为“专业+学校” 对新高考变化的分析 (三)“三位一体”招生 “三位”指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 (高校自行组织),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对北大、清华等高校,自主招生有往“三位一体”转的趋势 对新高考变化的分析 (四)高职提前招生 实行考生自主报考。普通高中学生以高中学考成绩为基本依据,中职学生以全省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 考生可报考多所高校,并可同时被多所高校预录取,考生选择确认1所录取高校。 对新高考变化的分析 (五)单独考试招生 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招生,实行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探索把试点范围有计划扩大到普通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 对学业考试变化的分析 考试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可能仅有二次机会 语文、数学:只有必考,可以考两次,以等级呈现 英语:国家考试中心命题,两考合一,学业水平以等级呈现; 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分必考或“必考+选考”两种; 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分必考或“必考+选考”两种,必考作为两门学科,选考合为一门学科 对学业考试变化的分析 考试时间:高一年级不考,从高二年级开始,每年10月、4月各组织一次(4月不考外语) 考试时长:语文和数学80分钟,英语120分钟,技术各40分钟,其它60分钟;选考加试技术各20分钟,其它30分钟 试卷分值:语文和数学100分,英语150分,其它70分,加试30分 等级:分A、B、C、D、E五等,比例分别为15%、30%、30%,E不超过5% 对学业考试变化的分析 加试题的计分: 分21个等级,起点分40分,合格才赋分; 等级: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赋分:100 97 94 91 88 85 82 79 76 73 70 67 64 比例%:2 2 3 3 4 5 6 7 8 8 8 8 7 等级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赋分: 61 58 55 52 49 46 43 40 比例: 7 6 5 4 3 2 1 1 应对新高考的思考 思考一: 从课程、教学、评价整体规划,以有效应对新高考改革 确保学生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扬长避短,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思考 思考二:必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围绕“学科”核心,按照自己学校不同的生源层次的学校,进行必修课程的校本化整合和拓展延伸。 生源层次较低的教学班,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删去一些学生实在难以学会的知识,弥补上一些能激活学生学科学习兴趣、补偿认知结构性缺陷,培育学习方法等内容,唤醒学习力,确保学考高通过率 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开设,围绕“学科核心”,按照不同生源层次的学生,建构课程群; 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的取向: “为学生感知、体验经济社会中的职业服务” ;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通过让学生感知、体验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使学生认知职业的学习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使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意志力 兴趣特长类:引导专业发展,培养闲暇生活能力 通过整合围绕“学生选择性学习”这个起点,构建各类选修课程融通的课程链 思考 思考三: 创新教学组织方式,加大必修课的分类、分层走班力度; 要克服单纯的从 “为考而分” 坚持“为学而分”,满足学生的选择性学习的需求 思考 思考四:教学如何从“教”转向“学” 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引导教师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摆脱出来,让学生从记忆式听讲中解放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