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课件.ppt

发布:2025-04-07约2.11万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多种病毒感染可导致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最典型的是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他常见病毒包括巨细胞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等。这类淋巴细胞增多通常在感染控制后可自行缓解。细菌感染百日咳感染特征性地引起显著的淋巴细胞增多,可达20-30×10^9/L,易与白血病混淆。其他如结核、布鲁氏菌病、猫抓病等也可引起淋巴细胞增多。详细的感染病史和血清学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伴有淋巴细胞计数轻度增高。这类患者通常有典型的自身免疫疾病表现和阳性自身抗体,淋巴细胞无克隆性。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可引起淋巴细胞增多。这类药物相关的淋巴细胞增多在停药后通常可逐渐恢复正常,无需特殊治疗。分期系统Rai分期系统Rai分期系统是北美广泛使用的CLL分期方法,基于淋巴细胞增多和器官受累程度将患者分为0-IV期。该系统简单实用,无需复杂检查,主要依据临床检查结果。0期:仅有淋巴细胞增多I期: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结肿大II期:淋巴细胞增多+肝和/或脾肿大III期:淋巴细胞增多+贫血(Hb110g/L)IV期: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100×10^9/L)Binet分期系统Binet分期系统在欧洲更为常用,综合考虑淋巴结受累区域数量和血细胞减少情况。该系统将CLL分为A、B、C三期,分期越晚,预后越差。A期:3个淋巴结区域受累,无贫血和血小板减少B期:≥3个淋巴结区域受累,无贫血和血小板减少C期:不论淋巴结受累情况,有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Rai分期系统10期(低风险)仅有淋巴细胞增多(5×10^9/L),无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或血细胞减少2I期(中低风险)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结肿大,无肝脾肿大或血细胞减少3II期(中风险)淋巴细胞增多+肝和/或脾肿大,有或无淋巴结肿大,无血细胞减少4III期(高风险)淋巴细胞增多+贫血(Hb110g/L),有或无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5IV期(高风险)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100×10^9/L),有或无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贫血Rai分期系统由美国学者Rai于1975年提出,是目前北美最常用的CLL分期方法。该系统基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这五个临床特征,将患者分为0-IV期。不同分期的患者预后差异显著:0期患者中位生存期超过10年;I-II期患者中位生存期约7年;III-IV期患者中位生存期约3-4年。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常将Rai分期简化为低风险(0期)、中风险(I-II期)和高风险(III-IV期)三组。Binet分期系统1A期少于3个淋巴结区域受累,无贫血和血小板减少2B期3个或更多淋巴结区域受累,无贫血和血小板减少3C期有贫血(Hb100g/L)和/或血小板减少(100×10^9/L)Binet分期系统由法国学者Binet于1981年提出,在欧洲国家广泛应用。该系统考虑了5个潜在的淋巴结受累区域:颈部、腋窝、腹股沟、肝脏和脾脏。每一侧的淋巴结群计为一个区域,例如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计为两个区域。不同Binet分期的预后差异明显:A期患者中位生存期超过10年,5年生存率约为80%;B期患者中位生存期约6-7年,5年生存率约为60%;C期患者中位生存期约2-3年,5年生存率仅30%左右。在临床实践中,BinetC期通常对应RaiIII-IV期,均属于高风险分期,需要积极治疗。预后因素临床预后因素年龄、性别、体能状态、分期1实验室预后因素淋巴细胞倍增时间、β2微球蛋白、LDH2免疫表型预后因素CD38、ZAP-70、CD49d表达3细胞遗传学预后因素染色体异常、复杂核型4分子生物学预后因素IGHV突变状态、TP53突变5CLL的预后异质性很大,患者生存期从几个月到超过20年不等。准确评估预后对治疗决策至关重要。传统的临床分期系统(Rai和Binet分期)提供了基本的预后评估,但同一分期内患者的预后仍有很大差异。近年来,随着对CLL分子病理学研究的深入,发现了一系列具有独立预后价值的生物学标志物,如IGHV基因突变状态、染色体异常(尤其是17p缺失和TP53突变)、CD38和ZAP-70表达等。这些标志物可以更精确地预测疾病进展风险和治疗反应,有助于实现个体化治疗。临床预后因素1年龄高龄患者预后通常较差,这不仅与CLL本身的生物学行为有关,也与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器官功能减退及对化疗耐受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