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心肌梗死》课件.ppt

发布:2025-04-04约2.16万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首剂负荷量150-300mg嚼服,后续维持75-100mg/日,长期使用作用机制: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合酶-1(COX-1),阻断血栓素A2的合成禁忌证:对阿司匹林过敏、活动性消化道出血、出血性疾病P2Y??受体抑制剂氯吡格雷:负荷量300-600mg,维持75mg/日替格瑞洛:负荷量180mg,维持90mg,每日两次普拉格雷:负荷量60mg,维持10mg/日作用机制:阻断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选择考虑因素:出血风险、是否行PCI、是否需长期抗凝等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即阿司匹林联合P2Y??受体抑制剂)是心肌梗死后抗血栓治疗的基石。对STEMI患者,应尽早开始DAPT,最好在首次医疗接触时。对NSTEMI患者,可根据风险评估和预期治疗策略决定P2Y??抑制剂的选择和给药时机。DAPT的持续时间通常为12个月,但可根据出血风险和缺血风险进行调整。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较氯吡格雷提供更强、更稳定的抗血小板效应,但出血风险也更高。对于非高出血风险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优先推荐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β受体阻滞剂心肌保护作用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梗死面积1抗心律失常作用降低心室颤动和猝死风险2改善心室重塑减少左室扩张和心力衰竭发生3降低长期死亡率减少心源性死亡和全因死亡4β受体阻滞剂是心肌梗死后重要的药物治疗,通过阻断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率、血压和心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对于无禁忌证的心肌梗死患者,应在稳定后24小时内开始使用β阻滞剂,特别是有高心率、高血压或心律失常的患者。常用β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等。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心率和血压反应逐渐调整至目标剂量。禁忌证包括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支气管哮喘等。对于左心功能减低的患者,应在稳定后谨慎使用,可考虑卡维地洛或美托洛尔缓释剂等具有心脏保护作用的β阻滞剂。他汀类药物30%降低再发风险高强度他汀治疗50%LDL-C降低目标较基线水平1.8LDL-C理想值mmol/L以下1-7起效时间天内开始作用他汀类药物是心肌梗死患者长期治疗的关键,应尽早开始使用(最好在入院首日)。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降低胆固醇合成,同时具有稳定斑块、改善内皮功能、抗炎和抗血栓等多种多效性作用。心肌梗死患者应接受高强度他汀治疗,如阿托伐他汀40-80mg/日或瑞舒伐他汀20-40mg/日,目标是LDL-C降低50%以上且1.8mmol/L。如高强度他汀不能耐受或达不到目标,可考虑联合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他汀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肌肉相关症状、转氨酶升高和糖尿病风险增加,但总体获益远大于风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心脏保护作用ACEI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减少心室重塑,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和进展降低血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对血压控制和心肌氧供平衡有利肾脏保护降低肾小球内压力,减少蛋白尿,减缓肾功能恶化,尤其对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有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已被证实可降低心肌梗死后的死亡率、再梗死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对于无禁忌证的心肌梗死患者,特别是前壁梗死、左心功能减低(射血分数40%)、心力衰竭或糖尿病患者,应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24小时内开始使用ACEI。常用ACEI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应从小剂量开始,监测血压和肾功能,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调整至目标剂量。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肾功能恶化和高钾血症,干咳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约15%患者)。对ACEI不耐受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ARB)作为替代。心肌梗死的护理心肌梗死的护理是整体治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护理工作贯穿急性期到康复期的全过程,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协助医疗处置、预防并发症、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等方面。高质量的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体验和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和再住院率。护理人员是连接医生和患者的桥梁,在疾病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心肌梗死护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关注生理和心理需求,促进早期康复和长期健康管理。急性期护理持续监测连续心电监护,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体温、氧饱和度),监测进出量,关注症状变化(尤其是胸痛、呼吸困难)卧床休息管理急性期适当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荷;无并发症时可逐渐增加活动量;指导正确体位,减轻不适;预防卧床并发症(褥疮、深静脉血栓等)药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