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开心心去上学 第1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1开开心心去上学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统编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校园生活”中的“开开心心去上学”。
内容:学习校园礼仪,了解校园规则,认识校园环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安全意识。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初步感受校园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友爱同学的良好品质,树立文明礼仪意识。
2.增强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
3.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确保校园安全。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
一年级上册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他们对校园生活充满好奇,但同时也面临着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在知识方面,学生可能对校园规则、学习习惯等概念了解有限,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生动的故事进行引导。在能力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来维持他们的兴趣。在素质方面,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守时、礼貌、合作等,这些习惯对于他们适应校园生活至关重要。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需要教师逐步引导他们学会独立和自律。此外,由于刚进入小学,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尚在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焦虑、不安等情绪,需要教师给予关注和适当的引导。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体现在,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建立起对学校的基本认知,包括对学习环境的熟悉、对学习活动的适应以及对学校规则的初步理解。这些都将对他们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关于校园生活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实施情景模拟教学,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校园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如排队、问好等。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校园环境和规则的视频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4.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上学的心情和经验,培养沟通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喜欢上学吗?为什么?”
展示一些关于校园生活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在教室里学习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校园生活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校园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校园生活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校园生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规则。
过程:
讲解校园生活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部分,如教室、操场、图书馆等。
详细介绍校园生活中的基本规则,如课堂纪律、校园安全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校园生活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校园生活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校园生活案例进行分析,如学生如何适应新环境、如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校园生活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校园生活的规则和习惯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校园生活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校园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校园生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校园生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校园生活规则和习惯对个人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校园生活中的一个小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下节课分享自己的进步和感受。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记忆校园生活的基本概念,如校园规则、学习习惯、安全意识等。
-学生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