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非遗”小传人》——皮影戏的表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鲁科版.docx
《我是“非遗”小传人》——皮影戏的表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鲁科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我是“非遗”小传人》——皮影戏的表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鲁科版
教学内容
《我是“非遗”小传人》——皮影戏的表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鲁科版
教材章节:综合实践活动——《我是“非遗”小传人”——皮影戏的表演
内容:了解皮影戏的历史、制作工艺、表演技巧,学习皮影戏的人物造型、动作表演,并尝试进行皮影戏的表演实践。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将通过学习皮影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皮影戏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掌握。
2.皮影戏人物造型的识别与理解。
3.皮影戏表演技巧的学习。
难点:
1.皮影戏制作工艺的复杂性理解。
2.皮影戏表演动作的协调与控制。
解决办法:
1.通过历史图片、视频资料介绍皮影戏的历史,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背景知识。
2.利用实物展示或模拟制作,让学生直观感受皮影戏的制作过程,降低理解难度。
3.分步骤教授皮影戏的基本动作,通过示范和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表演技巧。
4.鼓励学生创新,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尝试不同的表演形式,突破表演动作的协调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用于介绍皮影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学生建立基础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皮影戏的经典剧目,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造型和表演特点。
3.实践操作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制作皮影,体验表演过程。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皮影戏的制作和表演过程。
2.教学软件辅助:运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练习,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意设计的兴趣。
3.实物展示:展示皮影戏的道具和成品,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动手欲望。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播放皮影戏的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皮影戏的魅力,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如京剧、剪纸等,提问:“我们之前学习过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表演形式等,通过PPT展示皮影戏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皮影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举例说明:选取几个经典的皮影戏剧目,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蛇传》等,分析人物造型、表演技巧和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皮影戏的艺术特点。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皮影戏与其他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异同,以及皮影戏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3.制作皮影(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皮影制作,教师提供制作材料,如皮影纸、剪刀、彩笔等,指导学生按照步骤制作皮影人物。
-教师指导: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皮影制作。
4.表演实践(约30分钟)
-学生活动:每组学生选择一个皮影戏剧目,进行排练和表演,教师提供表演场地和灯光设备。
-教师指导:在排练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动作协调、表情传达和故事情节的连贯性。
5.观摩与评价(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各小组进行皮影戏表演,其他学生观摩并给予评价。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努力,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6.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皮影戏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特点。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皮影戏等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7.课后作业(约10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皮影戏的资料,如书籍、视频等,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师布置:明确作业要求,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知识点梳理
六、知识点梳理
1.皮影戏的历史背景
-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
-皮影戏在中国各地的流传与影响
-皮影戏与其他民间艺术的关联
2.皮影戏的制作工艺
-皮影的材料选择(如牛皮、羊皮等)
-皮影的雕刻与绘制
-皮影的组装与调试
3.皮影戏的人物造型
-人物造型的分类(如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神鬼等)
-人物造型的艺术特点(如夸张、写实等)
-人物造型的象征意义
4.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