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探索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昆山周市华城美地小学 莫楚菲
目前,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多数教师上课时,课堂上学生敢于积极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现象越来越少,课堂气氛随之也逐渐沉闷,而且厌学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增加也越来越多。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这种现象是不应该出现的,因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我们新课改的努力方向学生们所处的年级越高,应该越来越会学习。我任教两个班的 数学,对课堂教学有效性尤为注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有效课堂,真正达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一直是教师永恒的追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
一、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
虽然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但科学合理的预设是实现教学生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设计决定着教学的成败。那么,什么是教学设计?怎样进行教学设计?下面谈谈个人看法。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作出整体规划,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对预期的结果作出评估。实际上,教学设计也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规划。
教学本身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美国著名教育家加涅普提出一个“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口号。即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要把学生需求与感受放在首位,不能忽略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也就是说不能以“教”代“学”。
二、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是课程标准指出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认知的原生态,找准认知起点,创设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但是,所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价值,既关注生活现实,尽量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有挑战性,更要尊重数学的本质,讲究科学性、严密性,能够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一课,从学生熟悉的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导入新课,自然有趣,富有时代性,教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创设一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故事情境:首先教师先问学生今天是几月几日,小丽同学打算请一些好朋友到家里聚会,可是爸爸中每工作5天休息1天,妈妈是每工作3天休息1天。小丽挠着头,一时搞不清哪天爸爸、妈妈都休息。同学们,你们能帮王明找出这些日子吗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借助“日期”这具有实际意义的“数”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倍数”实体模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特点,形成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这个故事情境的创设,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有趣且现实的情境中投入到新知的探究过程。
三、活动的创新让学生课堂更新鲜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要精心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情感,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又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数学活动:(1)呈现实例,初步感知,投影出示学校操场的照片,指出沿着操场跑一圈的长度叫做操场的周长;(2)动手操作,建构概念。描一描:教师提供一些图形,如五角星的轮廓、自行车的轮胎、树叶、一些多边形等,请学生描画出它们的周长;量一量:同桌合作,量一量自己和同学的腰围、领围,由这些数据你还想到什么?围一围:给正方形手帕四周围上花边,算一算一共用了多长的花边?(3)类比迁移,构造模型。让学生应用周长的概念独立计算一些图形的周长,由此将一般多边形周长的计算迁移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并加深对长方形周长的几种不同计算方法的理解。(4)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学校展室想给每张荣誉奖状配上镜框,请你算一算每个镜框的用料;生活中,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计算图形的周长?这个活动的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自己去发现并获得新的数学知识。这样的学习学生是刻骨铭心的,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四、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讨论
有效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