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pdf

发布:2025-03-27约5.2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Researchontheeffectivenessofmathematicsclassroomteaching

(经验交流材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7275

心得体会|Experience

经验交流材料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说明: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

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

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内容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使用。

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

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

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

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不

难在许多课例中,发现不少的教师对课改实质和理念把握不到位,课堂表面热闹

生动,但却失去许多正数学的东西,缺憾不少,教学效率低下。下面浅谈几点自

己的感想: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数学课课改中新理念提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适合他们的教

学情境,在情景中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探索、交流与推理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将

实际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以说情境创设让学生感

受到数学乐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一定的效果,但

也有不少的教师情境创设太粗浅了,且表面化,学生开心过后却没有什么留下,

思维含量很低,更别谈什么数学问题等。例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师拿

着11只铅笔让学生猜数,生猜,师“太多了”或太少了,最后猜对是11,后全班

数数验证是不是11,再接着揭示课题:今天要学的数学知识是“1120的数”,

接下来这11就没什么用了。试问数学教师如果这么辛苦创设猜数的游戏仅仅为

了揭示课题吗?所以数学教学不能过度追求形式,创设花哨而无实质内容的情境。

第2页

心得体会|Experience

经验交流材料

有效的课堂要让情境内容有数学的内涵,并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在情境中真正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的数学活动“数学

化”。上面的例子如果教师话锋一转,说:“刚才老师把铅笔攥在一起,你们不容

易猜,那有没有什么摆法可让人一眼就容易看出是11根的办法呢?”不就与新课

很好的衔接,学生就会为了解决容易看出11的方法进行研究思考,从而让生自

主转入新课中“11的组成”部分的学习。这样情境不仅满足一年级孩子好玩的需求,

而且情境有了自己的数学内涵。

二、学习活动的指导。

数学学习活动经验的形成,在于教师创设和组织课堂中的丰富活动过程,并

努力实施。所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师扎实的指导并逐

渐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学生、关注细节、关注活动中的思考,

扎实有效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一些教师在教案实施中走教案,目中无人。

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师让学生摸摸桌子表面,书本的封面、黑板面等,

后让学生比较两个面大小,就总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面积,同样道理

出示几个平面图形进行比较大小,再小结封闭图形的大小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