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人力的国际流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三章 人力的國際流動 第一節 人力的流動 第二節 國際勞工移動的特質與影響 第一節 人力的流動 一、短期流動 二、長期流動 三、永久流動 短期流動 現代社會因居住地與工作∕就學∕消費地分隔,使得通勤成為顯著的現象。每日通勤、通學、購物或旅遊都屬於短期的人口流動。 受西方時間體系的影響,每日通勤通常呈現以七日為一週期的循環,在空間上具有相當的規律性。 典型非假日每日活動空間的流動 每日通勤的規律性例子 長期流動 全球產業投資的快速變遷,迫使許多地方都出現須調適變遷帶來的變動壓力,包括就業機會的出現或喪失,使得勞力留下或出走。 例如:國際勞工遷移→外勞。 2006年底,在臺外籍人士超過55萬人,六成為外籍勞工。 國際勞工遷移 許多農業地區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季節性農工移動。照片中為來自波蘭的勞工在德國西南部的農場幫忙採摘草莓。 臺灣外籍勞工來源(2006) 永久流動 永久流動指長距離搬到新地方長期定居,通常是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及居住條件而永久遷移。 就個別地區或國家而言,全球接納移民人數最多的是美國,美國人口有十分之一是移民,總數雖然最多但比例卻不高;移入人口比例最高的則是中東地區,整個中東地區半數人口均是移民。 移民的障礙 過去遷徙的障礙主要來自環境,交通條件阻絕了多數的移民,例如:清代漢人來臺須面對的「黑水溝」;今天的移民則要面對取得移民許可及移民國居民對新居民的態度。 第二節 國際勞工移動的特質與影響 一、國際勞工移動的特質 二、國際勞工移動的影響 國際勞工移動的特質 (一)勞工流向:由貧窮區域流入富裕區域 (二)勞工需求:由勞力密集到多元化的需求 勞工流向:由貧窮區域流入富裕區域 從全球的尺度來看,亞洲、拉丁美洲、非洲是淨移出地區,北美、歐洲、大洋洲是淨移入地區,亞洲到歐洲、亞洲到北美、拉丁美洲到北美是前三大移民流,歐洲到北美及亞洲到大洋洲也有相當數量的移民如圖所示。 杜拜工地上的印度工人 勞工需求:由勞力密集到多元化的需求 面臨全球化所帶來的競爭時,高級專技人才的掌握是城市間發展競爭的致勝關鍵。有鑑於專業人士移民對一國經濟的重要性,許多國家紛紛積極爭取外國專業人士移民,此舉亦讓勞工的需求由勞力密集升級到知識密集。 竹科的波蘭籍工程師 高級專業人力是強化臺灣經濟競爭之關鍵因素,雖然每年平均引進約 1 萬餘名國外專技人力,但仍不能滿足產業需求,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 臺灣的勞工需求問題 近二十年來,臺灣國內勞動市場受到全球化競爭下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外移衝擊,呈現高級專業人力及基層人力不足現象。 臺灣缺乏來自不同國家的跨國精英,使得臺灣跨國社會空間關係的建立,主要仰賴外籍配偶,因而較不具競爭力,亦不利於建構培養具世界公民觀點之國民的環境。 社會空間 社會空間(social space)泛指社會群體所感知與使用的空間,通常指由一群具有共同價值與態度、甚至共同的行為之居民所形成的小空間。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許多地方會出現由外來移民所形成的社會空間,往往帶有移民來源國的色彩,並與移民來源國維持某些關係。 世界公民 世界公民(worlds citizens;global citizenship) 是一種思想和理念,關注我們生存的世界及其中的差異,對地球未來的發展具有休戚與共的責任感。 國際勞工移動的影響 (一)對移入國的影響1.強化勞動競爭力2.移民帶來社會與政治的議題 (二)對移出國的影響1.人流帶來的所得逆流2.對地方社會的影響 新移民宣示為美國公民 1990年代美國經濟成長強勁,新增勞動人口中有一半都是移民,移民功不可沒。 全球移民寄回原鄉的匯款比例(2006) 據估計2006年全球移民寄回原鄉的匯款高達 3,014 億美元,其中超過三分之一匯到亞洲。這部分的金流為流動之勞工建立工作地與原鄉之間的關係,隨著各地文化價值的不同,而有迥異的意義。 海外移民為愛爾蘭南部科夫捐款興建Coleman’s Cathedral教堂 遷移除了提高地方社群的經濟能力、刺激地方商業活動的熱絡外,遷移對地方建設的貢獻,更帶動了原鄉的地方發展。 * 移民的趨勢是由低度發展國家向高度發展國家流動,由低所得∕高自然成長率地區往相對富裕國家流動。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