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 让学生“入木三分”地学习.docx

发布:2018-07-08约5.98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 让学生“入木三分”地学习   文章摘要:数学教学的使命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懂道理,“懂道理”的学习才会深刻理解知识和牢固掌握知识。任何知识和事物都有存在的道理,“讲道理”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找到知识生成的根本和事物生存的根据,从而更加信服知识和心服教师。   关键词:思想本质“路道” “法道” “用道”      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而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师就要努力使教学走向深刻。其中,一个重要的做法就是给学生讲道理,让学生看到深藏在知识里面的本质和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   一个知识点,平时我们更多强调它是什么,而往往忽视它为什么是这样。也就是说,这一知识是这样的原因何在?为什么它一定要以这种方式存在,而非其他的形式?当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后,就能够把知识看清、看明、看透。可以说,唯有学生“入木三分”地理解知识,对知识的掌握才可能达到“入骨三分”。   一、让学生知道,“名称”也是有道理的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师A在揭示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时,并没有像通常那样直接出示标有长、宽、高的长方体直观图,而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品,然后闭上眼睛想象这个物体的大小,并试着用手比画出长方体物品的大小。   在比画时,学生一般都会用3组数据来表示长方体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为什么只要知道3组数据就能知道长方体的大小呢?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呢?”进而,再揭示长、宽、高的概念。   教师B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设计显得更为精妙。他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图,依次有序地去掉其中的一条条棱,询问学生去掉后对长方体的想象有没有影响。先去掉其中的一条棱,问学生:“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吗?”学生表示“能”。接着,再去掉一条棱,再问学生同样的问题。依次这样做,到最后还剩横向、纵向、竖直方向3条棱时,追问:“如果再去掉一条棱,你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吗?”学生表示“不能”。在此基础上,再揭示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   教法A中,教师采用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和比画长方体大小的做法,让学生能够寻求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较复杂的问题,自觉自悟地选择3组数据来表示出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并在直观演示中明白长方体的长、宽、高所具有的代表性。   教法B中,教师用“减法”手段逐步引出长方体长、宽、高的名称,能使学生不仅知道长、宽、高的概念,还能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规定长、宽、高,这就很好地体现了长、宽、高的存在价值。长、宽、高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为了更简洁地表示长方体大小这一需要而产生的,这就是知识存在的深层价值。类似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名词的界定是有道理的。   二、让学生知道,“结论”也是有道理的   教师A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当学生通过举例,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师出示篮球、空调的支架图,问学生:“为什么这些支架要做成三角形的呢?”学生认为:“三角形有稳定性。”教师又问:“你怎么知道三角形有稳定性的?”学生说:“三角形不易拉动。”于是,教师让学生上台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架,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易变形。   教师B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上台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架,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易变形”后,并没有就此作罢,他继续问:“有没有想过,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   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问:“想一想,用同样的小棒,能不能摆出不同的三角形?”在操作和观察中,学生发现:用4根小棒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教师追问:“如果给你4根小棒,你能摆出几个四边形?”学生通过操作发现:有无数个。至此,教师才小结:用4根小棒可以摆无数个四边形,而用3根小棒只能摆一个三角形,这就证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指当三角形的边长固定时,其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因而,常规意义上的拉三角形感受其稳定性是不够完善的,因为如果是塑料管做的三角形是可以拉动使之变形的,这也就无法证明三角形的稳定性。现如今,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似乎更看重“术”,而很少考虑“道”,也就是教师更注重教学技术的处理,而很少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对结论会存在疑义,未必会真正心服,尽管当时不说。   教师B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能够凸显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存在依据,很清楚又很直观地证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的真正含义后,才可能更加信服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当我们站在存在主义的立场去关注学科和知识时,我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它是什么,而会去追问: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这一规律或特性为什么会存在?它的存在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到底有怎样的影响?站在存在的立场,我们分析问题的视角就会变得更深邃,揭示问题就会更指向事物和现象的本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