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13.1.1 地球圈层机构 教案.docx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下册13.1.1地球圈层机构教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科学》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授课时间:第13章第1节,第1课时
4.教学时数:45分钟
课程内容:13.1.1地球圈层结构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地表现象的影响。
3.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特点,从而推断地球的圈层结构。
4.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成因。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学习地球圈层结构,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2.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学会运用地震波等科学证据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培养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理解地球圈层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解释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激发保护地球、合理利用资源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地震波推断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圈层结构对地表现象的影响,如地震、火山活动等。
举例:通过讲解地壳与地幔的界面(莫霍面)、地幔与地核的界面(古登堡面)的地震波传播变化,强调圈层结构的分界特征。
2.教学难点:
-理解地震波传播的原理,特别是P波和S波在地球内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变化。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在自然灾害中的作用。
举例:解释P波(纵波)和S波(横波)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中的传播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内部结构。难点在于学生需要掌握地震波传播的复杂性,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地球内部圈层的具体现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案例,向学生讲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地震波传播的原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圈层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3.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如模拟地震波的传播,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特性。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PPT、视频等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模型、地震波传播过程,增强视觉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运用地球科学模拟软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地球内部结构,提高教学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3.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科学网站、文献等,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拓宽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开场提问:询问学生对地球结构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
-引入实例:通过展示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新闻或视频,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讲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特点,解释它们之间的分界线(莫霍面、古登堡面)。
-介绍地震波(P波、S波)的传播原理,以及不同介质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影响。
-分析地震波传播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推断地球内部结构。
3.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活动1:模拟地震波传播实验,让学生观察P波和S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
-活动2:分组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加深对圈层结构的认识。
-活动3:学生自主操作地球科学模拟软件,探索地球内部结构。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讨论方面1:分析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举例回答:地震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地壳板块运动有关,火山喷发可能与地幔热柱活动有关。
-讨论方面2:探讨地球内部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回答:地震预警、火山监测等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讨论方面3:思考如何保护地球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地球圈层结构、地震波传播原理及其应用。
-学生分享: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的收获。
-强调重点:强调理解地球圈层结构对解释自然现象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关注地球环境保护。
整个教学流程用时45分钟,确保各个环节紧密衔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推荐学生阅读与地球内部结构相关的科普书籍,如《地球的故事》、《探索地球的奥秘》等,这些书籍能够提供更多详细的地球科学知识。
-引导学生观看科普纪录片,如《地球脉动》、《地球的内部世界》等,通过影像资料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自然现象。
-建议学生参观自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