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12.2.3 重力 教案(双语授课).docx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下册12.2.3重力教案(双语授课)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下册12.2.3重力教案(双语授课)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下册12.2.3重力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上海市某初中七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2年5月10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重力的定义、作用以及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重力的感知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内容
1.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重力的作用:使物体向下运动,影响物体的形状和状态。
3.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物体受到重力作用,会改变其运动状态,如速度、方向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导入:介绍重力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实验演示:进行重力实验,如悬挂物体、放置物体在斜面上等,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5.知识拓展:介绍重力的应用,如重力加速度、地球重力等。
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和掌握。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来解决问题。
2.科学思维能力: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思维分析重力现象,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科学交流与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共同完成实验和讨论。
4.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探究未知领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对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学习过地球的引力,但对重力的深入理解可能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们对实验和观察通常比较感兴趣,因此通过实验来探究重力现象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他们的学习能力因个体差异而异,有的学生可能擅长理论分析,而有的学生可能更擅长实验操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对于重力和引力的区别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遇到挑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实验室、实验桌、实验器材(如悬挂物体、斜面、计时器等)、多媒体投影仪、白板。
2.课程平台:学校提供的教学管理系统,用于发布课程资料和作业。
3.信息化资源:科学教学软件、实验模拟软件、重力相关的视频和动画资料。
4.教学手段:实验教学、观察记录、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互动提问。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重力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重力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重力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重力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重力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重力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原理。
过程:
讲解重力的定义,包括其主要作用和原理。
详细介绍重力的作用和影响,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重力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重力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重力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重力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重力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重力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重力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