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篇爱莲说.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末页 目录 首页 知识 梳理 试题 精选 考情 搜索 专题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九篇 爱莲说 考情搜索 在广西近5年65套试卷中,2013梧州和2011来宾以课内外对比的形式考查,2010贵港以课内对比形式考查。 基础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1)①之: ________ ②可爱: __________ ③蕃: ___ (2)译文(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助词,的 值得喜爱的 多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①之: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而: ____________ (2)①染: ____________ ②濯: ____________ ③妖: ____________ (3)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洗涤 美丽而不端庄 (而)我只喜欢莲花出自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娇媚。 3.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1)①蔓:原意:枝蔓, 活用意思: ______ ②枝: 原意:枝节, 活用意思: ______ ③远: 原意:远处的, 活用意思: ___________ (2)植:____ 生枝蔓 长枝节 远远地传播 立 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①而: ____________ ②焉: ____ (2)亵: ____________ 5.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转折,但是 助词 亲近而不庄重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6. 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提示:“……,……也。” 译文: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鲜: ___ (2)之: ____________ (3)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宾语前置:菊之爱。 提示:“爱”是谓语动词,“菊”为名词作宾语。 少 结构助词,的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8.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9.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 ________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应当 二、文意理解 1.作者以莲自喻,表明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13红河) 2.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12聊城) 表明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和批判,深化文章主旨。 3.本文写莲,同时还写到了菊和牡丹,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13西双版纳) 变式提问: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13红河、德州) 这里运用了衬托手法,用菊花正衬,牡丹反衬,突出了莲的高贵(高洁)品质。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这些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代表的可贵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缛节,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5.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不同,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13西双版纳) 示例:我赞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隐喻了做人要心地纯净,不受外界世俗的影响;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自控能力差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坏的现象诱导,说法很绝对。生活中,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最后我们都能“出淤泥而不染”。 三、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朴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