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程测量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工程测量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摘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融合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环节于一体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本文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出发,剖析工程测量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进一步分析工程测量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最后分析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该具备的硬软件条件。
关键词:工程测量;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4-0057-02
一、引言
关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目前主要在中职教学改革中得到较多的关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均有所不同。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明显的界线。和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相比,一体化教学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合二为一,将两者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施教,有效避免二者的分离和脱节,使理论与实践达到无缝结合。
2.不再划分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理论课及实践课分开的教学大纲不利于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同时也使学生在理解课程理论、方法、技术等产生了一些困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特点,从教学目标出发,形成了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让学生从统一的课程知识框架去认识课程的理论、方法、技术,对课程形成了有机的统一认识,避免了对课程知识认识的分散化。
3.在时空上达到统一性。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本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被分开成两个部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讲授,在时空上产生了分离,不利于学生的联想认知,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一体化教学中,打破了这种时空分离格局,将理论与实践在时空上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适时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二、工程测量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依据
从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来看,一体化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高职教育,因此在高职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本科教学中,这种方法是否适合呢?我认为在工科院校中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适合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式,工程测量课程便是其中之一。
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一直以来,我国很多学校均将工程测量课程设置为理论及实践两个课程来开设,这种教学模式有其有利的一面:可以比较系统地给学生灌输工程测量的理论体系、建立理论教学的系统模式;其不利的一面是:学生缺乏实践意识,不能将技术及设备及时引入到教学中,且对技术在课程中的重要性理解不够,从而使课程教学缺乏了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由于理论教学中缺乏技术的辅助作用,使学生不能深刻领会课程教学要点的精髓,从而难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工程测量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教学设置来看,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工程测量教学中是具备条件的,且是十分必要的。
工科院校培养结果是优秀的工程师,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主导的教育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也充分说明了实践教学在诸如工程测量这样的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传统工程测量教学模式的弊端
1.对课堂理论理解不充分。课堂上系统地讲授的理论及方法,学生似乎已经明白,但到了实验课上学生依然不清楚。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源自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理论课上所讲的方法技术由于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支撑,使学生对理论形成了似是而非的结果,以致真正到了实践操作时才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实验完了也就一切结束,内心深处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在学生身上没有体现出通过实践操作来进一步印证理论的探索,没有达到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2.对方法技术理解不透彻。实践出真知。理论课堂讲得再好,没有通过实践操作的锻炼,学生依然对方法技术本身不甚清楚,一知半解。课堂上似乎明白的操作原理,到实验课上依然茫然。任课教师只能在实验课上重复讲授理论课堂上的内容,一方面浪费了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对技术的不了解,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知道从何解决,这就是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理论课程是在教室里开展,多媒体技术也只能借助幕布这种竖向的二维媒介进行方法技术的展现,这种竖向的二维平面与实际工作中的平面与三维空间具有一定的方位错觉,而从这种竖向的二维平面延伸到实际场景的三维空间需要学生进行从二维到三维的空间延伸及想象,这是导致学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