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2024).docx
第二单元
第1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平面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正确辨认。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看、画、围等多种活动,初步感受这些图形的特征,体会形与体的联系。
教学难点:把“面”从“体”中抽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掌握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积木、生活中各种含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物体图片,白纸、彩色笔、钉子板等。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复习回顾。
1.教师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圆柱等立体图形模型,提问:“这些是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回忆立体图形的特征。
(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教师出示情境图,提问: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
追问:“这些立体图形除了可以搭积木,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还可以用这些立体图形画各种不同的形状,引出平面图形的概念。)
教师简要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今天我们要认识四种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试着画一画,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这些图形。”
板书课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探究新知,素养形成。
1.观察与讨论。
教师出示立体图形积木,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底面,提问:“这些立体图形的底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分组讨论,猜测底面的形状,并尝试描述。
2.动手操作,理解平面.
先照样子画一画,再说说画出图形的样子。
教师示范如何将立体图形积木的底面画在纸上。学生分组操作,用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圆柱等立体图形模型,沿着底面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
提醒注意画图要求:①左手将积木按在纸上一动不动,右手沿着积木的底面画一画;
②要把每条线画直,尖尖头处不要断开,画出一个完整的图形。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结果。每组学生展示画出的图形,并描述其特征。
3.认识平面图形,总结图形特征。
认识长方形。
用长方体画出了长方形,它是长长方方的。
特征:长方形长长方方的,有4条边,都是直直的,上下两边一样长,左右两边也一样长。是平平的面。
(2)认识正方形。
用正方体画出了正方形,它是正正方方的。
特征:正方形正正方方的,有4条边,都是直直的,4条边一样长。是平平的面。
(3)认识三角形。
用三棱柱画出了三角形,它是尖尖的。
特征:三角形尖尖的,有3条直直的边,3条边首尾顺次连在一起。是平平的面。
认识圆。
用圆柱画出了圆,它是圆圆的。
特征:圆由一条曲线围成,是圆圆的,弯弯的,不是直直的。是平平的面。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每种图形的动态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通过动手操作,课件演示动态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4.找出积木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追问:你还在哪些物体的面上看过这些图形?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学生抢答它们分别叫什么。
三、课堂检测,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辨认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或圆。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给予反馈和纠正。
2.课件出示第3题,上面有各种图形混合在一起的图案。学生将同一种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并数出每种图形的数量。
学生完成后,教师展示正确答案,学生自我检查。
3.课件出示第4题,追问:在钉子板上,能围出一个圆吗?
教师提供钉子板和橡皮筋,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描述围出的图形的特征。
4.课件出示动手做:选择一个积木,找到不同的面,把它们印下来,再说说印出的各是什么图形。
提问:用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印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用一个正方体能印出不同的正方形吗?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
四、总结评价,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学习怎么样?你觉得自己掌握了吗?”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五、作业布置。
1、用自己的话,给家长讲讲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点。
2、在家里找出含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物体。
六、板书设计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长方形:长长方方,4条直边,对边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