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介绍.ppt

发布:2017-02-09约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特点介绍 孙玮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汉口中山大道278号 430030) 027 jkysunw@163.com 一、编写的指导思想    2.以培养道德人格为德育目的。 这种道德人格,是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和道德行为诸多方面的内在统一。  3.以多种教材功能观取代单一教材功能观,推进综合课程的建设。  一方面,注意图片、照片的教育意义  另一方面,注意保持一定的文字量  4.以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结     合,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角色扮演、跟踪观察、讲述、故事、唱歌、游戏、参观、访问、调查、查资料、美工、制作、讨论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的基本特点 1.以“主体德育论” 和”生活德育论“ 为理论基础。 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是编写给学生看的. 教材取材于儿童的生活,紧紧围绕儿童的生活. 1.教材设计:通盘考虑、整体把握。 在全套教材设计中,对重复出现的内容标准,选择 不同的切入点,设置合理梯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 求,尽量使其边界清晰,避免重复学习。 2.教材结构:相对独立、各具特色。 《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建构,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 轴线,即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和四个方 面的生活,即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 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建构教材体系。 《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建构则依据其课程标准的六大主题, 采用生活领域随“同心圆”逐步放大,各主题板块相对独立, 学习内容交叉递进的方式建构教材体系。 3.教材倾向:凸现爱心、责任感教育。 儿童爱心和责任感的发育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人生 的积极态度必以向善和向上的情感为依托,公民意识 的形成则与个体责任感相辅相成。 4.教材内容: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和情景 材料。 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眼睛来观察、用儿童的心灵 来体会、用儿童的头脑来思考 5.教材呈现:小切口、层层深入;重 践行,图文并茂。 针对学习对象从童年初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 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呈现,通常采用小切口,层层深 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新的教育目的观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形成基本的待人 做事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 给老师的几点建议 换位观:假如你是我,假如我是你 生态观: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对话观:商谈、理解、沟通、认同 多元观:尊重不同的选择与判断   阿莫纳什维利:在儿童现在生活的 河流里,引入一股他们未来生活的水流, 要把我们藏匿在遥远他方的教育目的的 种子移植到生机勃勃的儿童生活的心田。 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学生进行思想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 是学生获得人类文化的一根拐棍; 是引发、指引学生学习活动的工具。 新的师生观 我是你的一个伴旅,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俩 前进的方向。 -萧伯纳 新的教学观 生活化教学策略 1.以归宿性回归加目的,深入生活实际进行具体指导。 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 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 的生活及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 价值观等。 —鲁洁 2.精心预设“道德两难”,在真实的对话中作深层次挖掘。 决定孩子道德发展速度的道德环境中,很重要的一个部 分是道德对话。在对这些道德问题的争论中,孩子们会 认真地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说出“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