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王新风)肾功能不全2015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肾 功 能 不 全 ;第一节 概 述;肾功能不全 (renal insufficency)
各种病因 —→肾泌尿功能障碍,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代谢废物及毒物在体内潴留,并伴有肾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肾功能不全分类;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一、病因和分类;有效循环血量↓; Clinical Features ;Intrarenal ARF;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2.急性肾中毒
外源性毒物
重金属(铅、汞、砷等)
药物(氨基甙类抗生素、四环素、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造影剂等)
生物性毒素(细菌毒素、蛇毒)
有机溶剂(四氯化碳、甲醇)
内源性毒物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
输血反应、疟疾→溶血
挤压综合征、创伤、过度运动、中暑等
→横纹肌溶解(肌肉溶解);分类:少尿型(多见)
非少尿型:尿量﹥500ml/d
尿密度相对固定,等渗尿
尿钠浓度高(﹥40mmol/L);
排钠分数1%;肾衰指数1
血尿、管型尿、蛋白尿
血液尿素氮和肌酐进行性↑
尿/血肌酐 20;功能性与器质性肾衰竭的比较 ;Postrenal ARF;尿量突然由正常→完全无尿
氮质血症
解除梗阻→
长期梗阻→;二、急性肾衰的发病机制;(1) 肾灌注压降低
(decrease in renal perfusion pressure) ;肾血流自身调节;SNS激活→CA↑
RAS活化→AngⅡ↑
内皮源性收缩与舒张因子调节失衡:
NO↓, ET↑;肾血管内凝血;2.肾内血流重新分布
正常时,肾血流90%流经皮质肾单位。;二、急性肾衰的发病机制;1. 形态学变化
;(二)肾小管损伤;(2)原尿返漏;(二)肾小管损伤;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四高一低;少尿期
(7~14天)
多尿期
恢复期;少尿期
(7~14天)
多尿期
恢复期;少尿期
(7~14天)
多尿期
恢复期;少尿期
(7~14天)
多尿期
恢复期;少尿期
(7~14天)
多尿期
(约2周)
恢复期;少尿期
(7~14天)
多尿期
(约2周)
恢复期;四、非少尿型ARF(non-oliguric ARF);四、非少尿型ARF(non-oliguric ARF);四、非少尿型ARF(non-oliguric ARF);(一) 病因学防治; 女性,49岁,已婚
主诉:月经增多二年
病史:既往月经正常。二年前月经开始增多,曾经被确诊为“子宫肌瘤”,经中西医治疗无效。一年来常感头昏心慌,遂入院要求手术,以求根治。既往无出血病史。
入院检查:体温37.2℃,脉搏9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50/90 mmHg↑。贫血外貌,意识清楚,心肺检查无异常体征。妇科检查:子宫有结节状突起,约有六周妊娠大小,硬,活动尚可。化验检查:Hb 80g/L↓,红细胞2.7×1012/L↓,白细胞5.8×109/L,分类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出凝血时间正常,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住院经过:住院后准备手术,术前配血400 ml。于住院后第7日上午输血(B型)。因患者出现发冷、寒颤而输注暂停,下午1时给血中加入氢化可的松100 mg后继续输入,4时许200 ml B型血输完。当日未出现不良反应,曾经小便1次,量约1小碗,略带红色。住院后第9日下午3时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手术历时2小时40分。术前曾放置导尿管,但储尿瓶内未收集到尿液。
术后准备再输血200 ml,但此次配血时发现患者血型为“O”型,与上次血型检查结果不符,经核查后确认前2日误输“B”型血200 ml。追问患者得知,输血后至手术前的两天中,尿量不足500 ml,深棕色。立即组织进行抢救。; 首先静脉注射20%甘露醇、速尿等,3小时内排尿12 ml,查血尿素氮12.8 mmol/L↑,血钾10.5 mmol/L ↑ ,血浆CO2CP 10 mmol/L↓,遂决定当晚行人工肾透析。透析中血压稳定在110~140/70 mmHg,透析后复查血尿素氮为4.2 mmol/L,血钾3.8 mmol/L。; 患者17天内基本无尿,颜面、双下肢出现明显水肿
治疗过程中曾出现发冷、发热,白细胞升高,急性肠炎,腹泻,经过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后控制。
少尿期共进行血液透析4次
手术后第18日,尿量超过400 ml/d,此后尿量日渐增多。术后第22日,尿量达1 400 ml/d,停用利尿剂。至27日,尿量增至2 700 ml/d,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