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2013410890681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1. 网络-像火一样改变人类的生活 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是20世纪末人类科技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Internet则是这个时代的基石与代表作。Internet的普及使网络不再是专家们的技术沙龙,使人们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而共享信息资源和进行全天候的交流。当今已经通过Internet形成了一条在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进行超时空多媒体信息交流的神奇纽带。专家们评论和预测互联网的划时代意义:像火一样改变人类的生活。 网络源于美国,它的前身只是联接了4台主机的ARPANET(于1969年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用作军用实验网络而建立,1973年正式运行)。1989年由CERN开发成功的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为Internet实现广域超媒体信息截取/检索奠定了基础。1990年商业使用的Internet在美国开始急速地扩大,Internet也从原来少数人专属使用的网络变为平民化的网络系统。计算机科学的历史迄今不过半个多世纪,计算机网络的历史(从二十世纪80年代Internet这个名词产生)也不过20年(直正高速发展是在二十纪90年代中期),但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它们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当中。不仅如此,它们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商业乃至国防都起到决定性作用。 正是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意义,国际上对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十分重视。我们现在所用的互联网,它的发展几乎完全由美国独立完成,从各种基础的硬件(如路由器、服务器)到各种标准、软件乃至关键技术,全部由美国掌握,其他国家都是追随者。由于具备这个优势,美国不仅在网络上,而且在军事、国际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拥有巨大的影响。1992年,美国政府主导进行了“下一代互联网计划”的研究,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又设立了“下一代因特网”研究计划(NGI)。另外,美国19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起来,共同构造了一个叫做“Internet2”的网络研究平台。这个平台计划把创造出今日Internet的美国学术界、政府、工业界联合起来,共同研究创建今后的Internet。如果失去对下一代互联网的发言权,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开展了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都对研究下代互联网投入了巨资。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的示范网——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格(NSFCNET)项目由清华大学、中科院信息中心、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联合承担建设,在2001年已经通过鉴定验收。下一代互联网与现在的互联网的标志性区别是:速度更快(将比现在的拨号上网提高1000~10000倍)、IP地址数量更大(将广泛使用IPV6体系,可为地球上每平方米土地分配数以千计的IP地址)、使用更安全(病毒、恶意攻击将得到有效控制)。有专家如此评论下一代互联网的划时代意义:“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火的使用是野蛮人与文明人的分界线;下一代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决不亚于火的使用。”人类的祖先在使用火以后,告别了蒙昧而逐步迈入了文明时代。专家们认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就像火的使用一样,会让世界发生质的变化。一切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2. 网络语言(网络催生的语言的新语体)的来源与组成 我国第一次与国外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通信始于1983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通过商用电话线与美国CERN建立了电子通信连接,实现了两个节点间电子函件的传输。以后陆续有了中国学术网络(CANET)、中国科研网(CRN)、中科院网(CASNET)、清华校园网(TUnet)、北大校园网(PUnet)、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GBNET,金桥网)等。待到新浪网、搜狐网、网易、首都在线、雅虎中国、163、263、中国人、中华网、无极网站等家喻户晓时,中国的网络已不胜枚举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为5910万人。5910万人这个数字意味着,我国上网人数数量已经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位。实际上截到2003年11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7800万,全世界每9个上网用户中就有一个来自中国,但我国是互联网“大国”而不是“强国”。 网络是语言的一个新载体,载体的变化往往造成语言风格或语体的变化。语体是语言的环境变体,如日常会话语体、公文语体、文艺语体、媒介语体。网络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我国自1990年大力发展网络研究和应用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