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一节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课后练习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docx

发布:2025-04-05约4.94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10

第一节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平安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学问基础练

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图,完成1~2题。

1.上图主要反映了我国耕地资源()

A.人均耕地少

B.空间分布不均

C.质量总体欠佳

D.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2.影响我国耕地资源集中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地质 B.气候、河流

C.地形、河流 D.地形、气候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空间分布不均。第2题,读图可知,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气候潮湿、地形平坦的地区,因此影响我国耕地资源集中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和地形。

答案1.B2.D

粮食平安关乎国家大局,建设国家高标准农田是粮食平安的重要保障。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成规模(单位:千万亩,1亩=1/15公顷)示意图,完成3~4题。

3.我国2024年建成高标准农田规模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其有利自然条件是()

A.水热足够,气候条件优越

B.地形平坦,无旱涝灾难

C.人少地多,机械化水平高

D.土地广袤,黑土肥沃

4.下列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建成规模大的省级行政区集中于东北地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

C.浙江多低山丘陵,应因地制宜修建梯田

D.贵州岩溶地貌广泛发育,应全面回填客土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我国2024年建成高标准农田规模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黑龙江,其有利自然条件是土地广袤,黑土肥沃,D正确。第4题,建成规模大的省级行政区有黑龙江、河南、山东,A错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也有建设高标准农田,只是规模较小,B错误;浙江多低山丘陵,应因地制宜修建梯田,C正确;贵州岩溶地貌广泛发育,土地平整区耕作层土壤厚度达不到作物生长所需土层厚度时,应进行客土回填,不能全面回填客土,D错误。

答案3.D4.C

下图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改变与粮食增产关系图。读图,完成5~6题。

5.2005—2013年江苏省粮食增产的主要缘由是()

A.农业耕地面积扩大

B.农业浇灌条件的改善

C.农业科技投入增加

D.粮食主产区人口削减

6.苏州市粮食增产较其他城市低的主要缘由是()

A.工业发展快,农业劳动力少

B.地势起伏较大,耕地面积少

C.农业重视程度差,投入不足

D.城镇化进程快,农业结构调整

解析第5题,农业科技投入增加,能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因此江苏省粮食增产。第6题,苏州市经济发展快速,城镇化进程快,非农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再加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削减,导致苏州市粮食增产较其他城市低。

答案5.C6.D

耕地占补平衡是指《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依据“占多少,补多少,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原则。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举措。下图为我国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年限(即可平衡年限)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7~8题。

7.据图可知,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

A.华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西北和东北地区

D.东南沿海地区

8.与其他省级行政区相比,浙江、福建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落实困难,主要因为()

A.生态环境脆弱

B.经济发展快

C.耕地数量少

D.耕地质量差

解析第7题,依据材料可知,可平衡年限越长,耕地后备资源越足够。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可平衡年限时间最长,说明后备耕地资源最丰富,C正确。第8题,由材料可知,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依据“占多少,补多少,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原则。浙江、福建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比例大,由于浙江、福建经济发展快,土地的价格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所以,与其他省级行政区相比,浙江、福建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落实困难,B正确。

答案7.C8.B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大豆原产于中国,养分价值高,用途多样。大豆播种时土壤水分必需足够,田间持水量不能低于60%;其生长须要无霜期大于110天,有效积温大于2200℃,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鼓粒期日照时数不低于15小时,日平均气温不低于20℃。2017年美国大豆亩产219千克,中国大豆亩产124千克。近年来,美国每年向中国出口的大豆占其大豆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东北地区是我国优质大豆的主产区,占全国大豆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下图为东北大豆主产区(阴影部分)分布和积温(单位:℃)示意图,下表为2007—2017年中国大豆生产量和消费量。

年份

生产量/万吨

消费量/万吨

2007

1273

4987

2008

1554

5355

2009

1498

6062

2010

1508

6773

2011

1449

7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