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_向别人学习教案_鄂教版.doc

发布:2017-01-05约5.59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让快乐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田 ——鄂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 第三单元 8.向别人学习 学习内容:鄂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三单元 8.向别人学习 学习目标: ◆情感与态度: 能看到自己和别人的成长、变化,并为之感到高兴。对学习、生活充满自信,愿意向身边的榜样学习。 ◆行为与习惯: 勇于给自己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并能天天坚持,有始有终地完成自己的计划,虚心好学。初步养成乐于探索、不怕困难、挑战困难的生活和学习的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 能明辨是非,体会到进步从点滴做起,学习自我认识、自我总结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在玩游戏、情景表演、行为训练、故事讲演、情感体验、讨论交流、对比思考等活动中去感受和发现,初步掌握取得进步与全面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好方法。 学情分析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活动性。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在一年多的学校生活中,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技能,但随着儿童社会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又会有一些新的困惑。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以“ 孔子虚心好学的小故事”作为切入点,编排了四个活动:“学名人”、“找榜样”、“看自己 ”、“ 演情景”。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对于一个从一年级到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低,可能会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和道德冲突,因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观念和习惯,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在增强自信心,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孩子就会感受到进步的快乐,就会对以后的生活充满自信。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学习重点是:发现同学的“优点、长处”。学习难点是:发现同学的“优点、长处”,要与“进步”区分开来。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一个集体中,总可能存在一小部分容易被忽视的学生,教师要有意引导其他学生写写他们的优点或长处。 设计理念: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低,他们在完成某项活动后的“成功与喜悦”与家长、老师、同学等对其的评价密切相关,哪怕是极其细微的进步,别人给予了表扬性的评价,孩子就会体会到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能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孩子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对以后的生活充满自信。在一年多的学校生活中,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技能,但随着儿童社会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又会有一些新的困惑。如:遇到一件事、有问题一下子无法解决、挨批评等就会难过,就会不快乐。因此,要学会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学习重点: 发现同学的“优点、长处”,要与“进步”区分开来。 学习难点: 发现同学的“优点、长处”,要与“进步”区分开来。 学习方式: 在活动中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与同伴合作、交流。通过交流,分享感受和活动成果,提升生活经验。 学习准备: 1.教师准备:CAI课件、绘画作品 在全班选出若干个“小能人”,根据“小能人”的手艺和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 2.学生准备:笔盒、课本、手工作品 根据自己找到的学习对象,准备学习材料。并自制“优点卡”。 课时安排: ???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名人---?了解孔子的故事,虚心好学。 1.师:(CAI出示孔子像)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2.师:哦,你知道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名两到三人回答) 3.大家初步了解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但不全面,听听可爱的小河马是怎样介绍的吧!(CAI) 4.听了小河马的介绍,你对孔子又有哪些新的了解?(板书:了解孔子) 5.指名反馈。 6.思考:孔子作为一位圣人,为什么还要向一个小毛孩学习呢?(指名回答) 7、过渡:是呀!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问可大了,孔子被人们尊称为无所不知的“圣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可他仍然虚心向别人学习,谁那里有他不知道的知识,他就拜谁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CAI出示这句话)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故事呢!想知道他虚心好学的故事吗?请看——(CAI播放视频)仔细看,故事中,孔子是向谁学习的?为什么要向他学习? 8.引导:孔子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认真看37页图,孔子还向谁学习?(CAI) 9.思考:孔子不仅向比自己年长的老聃学习,向自己的平辈师襄学习,而且还向自己的弟子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呢?阅读教科书第37页三幅图,说说自己的感想。(同座位交流、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10.结合教科书与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解。(生自由读? 谈见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