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幼儿侵犯性行为的原因与对策.doc

发布:2017-08-02约4.15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幼儿侵犯性行为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对侵犯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侵犯性行为。但是,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  【关键词】: 侵犯性行为 情感教育 环境 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观 【书目】: 《教育报》 《幼儿教育》《学前教育》 幼儿侵犯性行为的原因与对策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侵犯性行为,侵犯性行为是严重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不及时改正,终生受其害,对同伴造成伤害,还会对自己、家庭、社会造成危害。所以要严加控制,因诱利导。幼儿产生侵犯性行为的原因很多,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安排不科学。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保证幼儿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运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而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这种现象,教师累了,厌倦了,让孩子常静坐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看似动静交替的活动,其实它没有目的,没有引导,没有活动的价值。而且这种时而抑制和时而兴奋的管理模式,使孩子的情绪处于极为不稳定状态,并出现了较多的侵犯性行为。比如:由中心任务时,教师较忙,班里的孩子照顾不周,孩子行为放纵,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那些性格外露、冲动、自制能力较差的孩子 直接付诸于行动,对其他孩子进行侵犯性行为。   二、家庭、幼儿园环境的影响是孩子侵犯性行为的温床   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孩子侵犯性行为有直接影响。有的父母性格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经常体罚孩子,强迫孩子,或者自己行为中有暴力倾向。蒙台梭利说:“孩子的心智是吸收性的”每个成年人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有些孩子是爷爷奶奶带的,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幼儿期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老人们只会溺爱孩子,宠着孩子,不让他们受一点委屈。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出来袒护,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侵犯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侵犯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与周围的孩子发生摩擦,爷爷奶奶不论青红皂白先批评威胁别人家的孩子,甚至让自己家的孩子还击。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不能通过协商解决生活中的挫折,靠用粗暴的动作解决为题,于是侵犯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侵犯性行为。   有的幼儿园教师对孩子缺少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强硬、命令、恐吓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要么批评、否定,要么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长期处于这种缺少包容、关心、表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行为能力,对自己行为的对错缺乏判断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有时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又招来训斥。同时对经常受表扬的同伴产生嫉妒心理,于是,常常发生侵犯性行为,如推倒行走中的同伴,或踩踏同伴漂亮的皮鞋,撕坏同伴的图画书等。   三、影视效应   有的影视片,打斗的很多,孩子觉得好威风,好神奇,不知不觉就学习一些不好的榜样,还有现在孩子非常喜欢看像《猫和老鼠》《神龙斗士》、《奥特曼》带打斗的动画片。经常看,也就模仿起来,常常在幼儿园与同伴学着动画片中人物打打闹闹,扮演着最厉害的角色,张牙舞爪,这样一来免不了会乘机攻击他人,有时学影视中的角色,搞恶作剧,侵犯同伴的利益,再有就是当孩子自己犯错时,父母有时会气不打一处来,抓着孩子就打,使孩子感到自己犯错误时父母就用打人办法处理,和同伴发生矛盾时自己也可以打人。在幼儿园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孩子打人,如果老师的没留意,别的孩子也会跟着打斗 ? ? ?幼儿侵犯性行为,其危害是很大的,会影响到幼儿道德品质的缺失。因此,对幼儿的侵犯性行为,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给与解决。   一、合理安排一日活动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