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开题报告.docx

发布:2017-08-25约3.19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开题报告亲社会性行为的定义:亲社会性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目的旨在探求何为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以及对幼儿亲社会性行为培养的影响因素。亲社会性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能极大增强父母或者教育工作者对于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度和重视培养度从而增强幼儿亲社会行为使得幼儿健康成长发展。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西方心理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了,中国的学者则从80年代才开始。(一). 我国学者王美芳、庞维国对学前幼儿在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2)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小班幼儿指向同性、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而中班和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3)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葛沚云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发展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在未接受专门的谦让行为训练前,也就是说在日常的教育影响下,他们的谦让行为水平不高,能够自觉谦让的幼儿,小、中、大班都不到半数,分别为11.36%、18.37%、41.35%,但各班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在自然教育影响下,幼儿的谦让行为水平虽然不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所提高。实验班幼儿经实验的专门训练后,与实验前比,各班的谦让行为都有提高,小、中班提高尤快。满晶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情境,探讨了幼儿互助行为的发展水平和一般趋势。结果表明,幼儿期幼儿存在以利他为目的的互助行为。随着年龄增大,各年龄组之间在发展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但在互助行为发生频率上却有下降趋势。(二). 格鲁塞克(Grusec,1982)考察了4~7岁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他要求母亲在为期4周的时间内用摄像机记录下他们的孩子试图帮助另一个孩子的一切行为(规定的任务除外)。结果(见表3-11)显示,当母亲看见自己的孩子作出助人行为时,很少有人不对此作出反应。大多数孩子的这些行为都获得了母亲的言语“报偿”:或被感谢,或受到赞扬,或被报以微笑,或被拥抱。同样,表中另一半数据表明,如果母亲认为孩子应该助人,而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助人行为时,那么母亲就很少接受孩子的这种行为。母亲报告的对幼儿行为的反应表幼儿自发作出助人行为/% 4岁组7岁组承认、感谢、表示赞赏33 37 微笑、热情感谢、拥抱17 18 赞扬行为或赞扬幼儿19 16 无外在反应 8 9 幼儿没有作出助人行为/% 4岁组7岁组道德告诫26 30 利他要求22 30 责备、皱眉18 15 移情训练 6 5 指导或强迫性训练 6 5 接受利他的缺失8 5 Eisenberg,N.(1983),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Behavior.New York:Academic Press,p.140. 四.该课题研究的立足点: (一). 斯特恩(L.Stern)在1924年从观察中得出结论,即使2岁幼儿也已经有感受他人悲伤的能力,并力图安慰帮助他人。(二). 勒温(1942)研究了18个月的幼儿,认为在对社会事件的理解意义上的社会敏感性,是早期幼儿的突出特点。(三). 沙利文(H.Sullivan)也认为,早期幼儿对他人需要表现出极大的敏感性和同情心。3个月婴儿就能对友善和不友善作出不同反应,6~7个月的婴儿能分辨愤怒和微笑的面孔。(四). 布雷瑟顿(I.Bretherton,1981)等人研究认为,在幼儿开始使用语言不久,他们的语汇即表现出对他人的需要和意向等内部状态的理解和推测。(五). 莱茵戈德(H.Rheingold)认为,许多行为反映了幼儿给予他人及与他人分享的早期能力五.理论框架和实验设计:(一).研究对象:江西省抚州市两所城市小学和两所农村小学以及两所城市幼儿园和两所农村幼儿园。(二).研究的材料: 1.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编制问卷;2.借助相关研究人士的研究成果或者是教育成果,了解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过去状况和当前现状;3.访谈社会人士,从而获得相关的资料; 4.请教相关领导或者老师寻求解答途径。(三).研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