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幼儿的任性行为及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对待幼儿的任性行为及对策
?
?
?韦柳玉????? 05-13????????2005421071
?
?指导老师 莫源秋
?
?
?
?????? 摘要?? 研究表明21世纪,人类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作为教育的基础.健康的幼儿将是21世纪的宝贵资源,然而纵观20年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不难发现.由于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心理健康.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 关键词?? 任性?????? 幼儿????? 教育
?
??? ?所谓任性,是指对个人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如任其发展,任性的幼儿难以与别人合作,难以与别人友好相处,难以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任性可以说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
??? 三四岁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因此常常表现出任性,不听话,你叫他这样,他非不这样,开始‘闹独立”。但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旦出现,也不必太紧张,重要的是疏导。切不可时而抓紧教育,时而放松教导,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切勿姑息,不允许的行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松。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易于被孩子接受。
????下面我们来看看个案例:
????那天,苏苏约了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家里玩。苏苏拿出自己所有的玩具来招待小朋友。两个孩子玩得挺愉快。本来,如果事情一直这样下去,也就没什么了。可是,即将结束游戏时,那个小朋友忽然从包里取出一辆遥控小汽车。 小汽车顶上,亮着个红灯,闪啊闪的。 “给我玩,给我玩。”苏苏开心得不得了,“我玩一下。” “好,就玩一下,”小朋友倒也大方,“玩一下我就要回家吃饭了。” 苏苏好奇地拿起小汽车,上上下下地翻看了一番,然后用遥控器指挥着它,在房间里绕起了圈子。绕了两圈,小朋友就把车收回包里,坚决地要回家了。苏苏留不住小朋友,只好任由他离去。 “妈妈,我要小汽车。”小朋友走后,苏苏向妈妈提出了要求,“我也要小汽车。” “好,”苏苏妈满口答应下来,“明天去买,今天商店关门了。” “不,我要小汽车,我现在就要。”苏苏坐到地上,哭叫起来。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苏苏妈急了,一把拉起苏苏,“都答应你了,你还想怎样。” “我要小汽车!” “唉,这孩子怎么变得这么任性?!”苏苏妈悄悄地叹口气,“快去睡吧,明天就买。”? 然而,苏苏却一直没有安静下来。反反复复地重复着那句话:我要小汽车。苏苏妈被苏苏的任性气得没办法,如果现在能够买到,苏苏妈宁可立即买给她,也不愿她这样闹个没完。但现实情况,又实在不允许她这么做。 任性,实在是太任性了! 这是苏苏妈对苏苏所下的结论。 其实,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苏苏的任性,并不是不讲道理的胡闹,而是她有着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 随着生理发育,孩子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做出决断处置,而是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而父母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孩子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其实,苏苏仅觉得那小汽车有个闪亮的灯,好奇那个灯为什么会闪亮而已。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时,她就与妈妈作对,以哭来抗议。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孩子,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父母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父母初始没有重视他的心理需求。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切不可简单地以孩子任性来对待。只要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认同这种需求,给以足够的重视——苏苏妈,就完全可以和孩子聊聊那辆小汽车,聊聊车上的小红灯,并对明天和孩子一同买、玩小汽车进行想像,这样一来相信解决孩子的任性并非难事。
???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幼儿园中,有相当多的幼儿存在较严重的任性心理,经过幼儿园一段时间的教育,幼儿的心理素质有所提高,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但有些小朋友在家庭中形成的任性习惯还不时会表现出来:有的小朋友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不准其他小朋友再动它,只顾自己一个人玩;有的小朋友则看到人家手上的玩具就一定要去抢,抢不到就大哭大闹。幼儿的任性表现不仅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和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