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内寄生虫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节 卫氏并殖吸虫 五、流行 肺吸虫在国外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俄罗斯和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 我国除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未见报道外,其他省区均有人体报道。特别是东北三省感染人数最多。 本病为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区居民有生吃或半生吃溪蟹或蝲蛄的习惯,食入含活囊蚴的淡水蟹或蝲蛄经口感染。 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犬、猫、虎、豹、狼、狐、果子狸、鼬獾、食蟹猴等可作为保虫宿主。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 第二节 卫氏并殖吸虫 六、防治 1.加强粪便管理,不随地吐痰,防止虫卵进入水中。 2.控制或消灭川卷螺。 3.改变生食溪蟹或蝲蛄的习惯,改进烹调方法。 4.驱虫治疗感染者和病人 首选药物为:吡喹酮 5.治疗或消灭保虫宿主。 第三节 细粒棘球绦虫 一、形态 成虫 小型绦虫, 体长2~7mm, 一般有3~4个节片,少见有 5~6个 节片。分为头颈节、幼节、成节和孕节各1节。 头颈节 幼节 成节 孕节 第三节 细粒棘球绦虫 一、形态 虫卵 光镜下与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的虫卵相似,难以区别。 胚膜 卵壳 六钩蚴 棘球蚴 形状: 囊状,球形 大小:直径从几个毫米至数十厘米不等 结构 囊壁 囊液: 含多种蛋白质,可诱发人体产生超敏反应 棘球砂: 从胚层脱落的原头节和生发囊悬浮在囊液中,称棘 球蚴砂 角皮层:厚约1mm,无细胞结构,较脆易破裂 胚层:亦称生发层,具有许多细胞核和少量肌纤维, 厚约10~25μm,向囊内长出许多原头节和生发囊 第三节 细粒棘球绦虫 寄生羊内脏上的棘球蚴 棘球蚴 第三节 细粒棘球绦虫 第三节 细粒棘球绦虫 头节内翻的原头蚴 棘球蚴砂 第三节 细粒棘球绦虫 二、生活史 终宿主: 犬、豺、狼 等食肉动物 中间宿主: 羊、牛、鹿等食草动物 或人 第三节 细粒棘球绦虫 三、致病 棘球蚴可寄生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引起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 常见寄生部位为肝脏和肺,其次为腹腔、脑、脾、女性骨盆和骨等部位。 棘球蚴病的临床表现有: 1.机械性压迫和局部刺激 2.包块 3.超敏反应 4.中毒反应 5.继发性感染 第三节 细粒棘球绦虫 第三节 细粒棘球绦虫 四、实验诊断 1.询问病史 是否来自流行区,或有无流行区旅 行史 2.影像诊断 如X线、B超、 CT、MRI等 3.病原学检查 手术摘除棘球蚴或从痰液、胸腔 积液、腹水中检获棘球蚴碎片或 原头节等 4.免疫学检测 如IHA、IFA、CIEP和ELISA 第三节 细粒棘球绦虫 五、流行与防治 1.本病主要流行在我国西部、西北部和北部的广大农牧区 2.流行主要因素 1)虫卵污染环境;2)人畜密切接触;3)病畜内脏喂犬 3.预防措施 1)卫生宣教;2)食品检疫;3)犬类驱虫 4.治疗方法 以外科手术为主。遇有以下病例可用药物治疗:①多器官或同一器官内多发性棘球蚴病;②继发播散性腹膜与胸膜囊型棘球蚴病;③手术后复发,患者不能耐受再次手术;④泡型棘球蚴病;⑤体检发现的早期较小的棘球蚴。首选阿苯达唑,亦可使用吡喹酮,疗程至少3个月。 第四节 刚地弓形虫 一、形态 (1)滋养体:寄生于细胞内或散在于细胞外。 (2)假包囊:寄生于宿主细胞内若干滋养体的 集合体。见于急性感染期。 (3)包囊:宿主细胞内若干滋养体的集合体,集 合体外有一层囊壁。见于慢性感染期。 在人体内包括滋养体、假包囊、包囊3种形态。 第四节 刚地弓形虫 假包囊 包 囊 滋养体 滋养体电镜照片 第四节 刚地弓形虫 二、生活史 (1)猫是终宿主,许多哺 乳动物及人均可作为中间宿主。 (2)弓形虫在猫肠上皮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及有性生殖而形成卵囊,并随粪便排出。 (3)弓形虫各期均有感染性,人的感染主要来源于动物肉类,也可因食入猫排出的卵囊而感染。 第四节 刚地弓形虫 (4)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在急性期形成假包囊,不断胀破有核细胞释放速殖子;在慢性期则形成包囊,缓慢胀破有核细胞释放缓殖子。 (5)弓形虫可在终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与终宿主之间传播。 二、生活史 第四节 刚地弓形虫 弓形虫在人体的各种组织细胞内寄生、增殖,破坏细胞,导致被寄生组织的坏死、炎症。 1. 先天性弓形虫病 2. 后天获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