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吸虫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吸虫感染的免疫 抗原 虫体的表面抗原----免疫效应攻击的靶抗原 排泄-分泌抗原(循环抗原)---- 诱发宿主的保护性免疫,或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免疫病理变化,或成为免疫诊断中检测的对象。 2. 血吸虫免疫 伴随免疫---感染者对再次入侵的童虫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而对原发感染的成虫不起杀伤作用,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具有一定免疫力的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五、实验诊断 1.病原诊断 直接涂片法:在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的粘液血便中常可查到虫卵。 自然沉淀法:这是很早就采用的一种浓集法,比直接涂片法的检出率高。 毛蚴孵化法:将浓集法所得沉渣倒人三角烧瓶进行孵化,检出率高于一般浓集法。 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s):也是一种浓集法,不仅简便、检出率较高,且可作虫卵计数,以测定感染度,用于评价防治效果。 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2.免疫诊断 环卵沉淀试验(COPT):是国内最常用的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阳性符合率平均为97.3%,假阳性率为3%。环沉率≥5%为阳性,在血吸虫病基本消灭及已消灭的地区,环沉率≥3%即视为阳性。目前,本法是国内血防中的主要监测方法之一。间接血凝试验(IHA):该法敏感性高,快速、简便,但有假阳性,可用于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其间接法用于检测血清抗体,双抗体夹心法及竞争法可检测循环抗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有较好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考核价值。 六、流行 1.分布:日本血吸虫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中国、 日本、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我国,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及云南等13个省、市、自治区。台湾虽有日本血吸虫的动物感染,但尚未有人体感染的病例报道。 2.流行因素 传染源:血吸虫病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至少有46种动物被证实为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这些保虫宿主和病人均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含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中间宿主钉螺的存在以及人群接触疫水等是传播本病的3个重要环节。 生物因素和自然因素:钉螺是本病传播或流行的重要环节。该螺雌雄异体,螺丝钉状,壳高约10mm左右,有6~9个螺层,右旋,有厣,壳口外缘有一隆起的唇嵴。卵生,其孳生繁殖与气温、雨水、湿度、土壤及植被等自然因素有关。最适宜的温度为15~25℃,卵的孵化及幼螺生长发育必须在水体中进行。钉螺为两栖动物,陆栖时需在有机物丰富的潮湿土壤中生存,茂密的植被则是其活动、栖息和摄食的有利环境。而适宜的温度与水体又是血吸虫卵孵化、毛蚴侵入钉螺、尾蚴逸出钉螺及其钻入宿主皮肤的必要条件。所以,血吸虫感染率在春、夏、秋三季明显高于冬季,尤其是在热天大雨之后,常可发生大批血吸虫感染。 社会因素:血吸虫病的传播、流行情况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尤为密切,经济、文化、医疗卫生水平及生产、生活方式等也是重要社会因素。我国建国前,血吸虫病猖厥流行,有391个流行县(市)的1000多万病人,120多万头病牛和148亿m2钉螺孽生地。建国后,国家非常重视血防工作,并提出依靠群众、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至1997年底,全国已有222个流行县(市)达到消灭血吸虫病、56个原流行县(市)达到基本消灭的标准。在全国的13个流行区中,已有福建、上海、广东、广西及浙江等5省(区)、市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全国累计治愈病人1200多万,消灭钉螺面积114亿m2。目前,鄂、湘、赣、皖等省的湖区仍有局部流行,江苏境内长江两岸也有少数新感染未完全得到控制。 流行区类型 平原水网型:以往,在长江和钱塘江之间的广大平原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河道纵横交错,土壤肥沃,植被丰富,适于钉螺孳生繁殖,钉螺面积占全国有螺面积的7.6%。同时,该地区人口密度很高,人群与疫水接触机会多,故感染率较高。原患病人数占总病例数的33.6%。近些年来,通过积极防治,该类型地区的血吸虫感染已有效地得到控制。 山区丘陵型:除上海市外,其他11省(区)均有山丘型地区,水系源头多起于山谷,由沟、溪汇成河流,与田、塘相连。地形复杂,钉螺面积占总有螺面积的9.6%。区域跨度虽大,但人口密度低,患病人数仅占总病例数的22.7%。本类型地区灭螺难度较大。 湖沼型: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省的沿江两岸及洞庭湖、鄱阳湖、高邮湖和丹阳湖周围的大片湖沼地带;珠江下游的广东省也有小片该类型区。此型地带的地形很复杂,且具有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