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体寄生虫学-吸虫.ppt

发布:2020-04-06约1.94万字共9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成虫:可致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 虫卵:虫卵是血吸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成熟卵内毛蚴分泌的蛋白水解酶和糖蛋白等可溶性虫卵抗原可从卵壳微孔渗出。在其刺激下,机体的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聚集在虫卵周围,同时形成虫卵肉芽肿,早期伴有虫卵周围组织的坏死,形成嗜酸性脓肿。随着卵内毛蚴的死亡和组织修复,坏死物质逐步吸收,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引起纤维化。重感染者,门脉周围可出现广泛的纤维化,在肝的切面上,围绕在门静脉周围可见白色长纤维束从不同角度插入肝内,此称干线型肝硬化。严重感染时,还可有异位损害,此多见于肺,其次是脑及胃等器官组织。 Liver of mouse infected 7 weeks with S. japonicum oval granuloma eosinophils plasma cells lymphocytes macrophages (eosinophilic granuloma) Chronic granuloma: fibrosis of granuloma epithelioid → fibroblast → collagenous fiber pipestem-fibrosis 日本血吸虫病分为急、慢性期和晚期3个不同的病期。 1. 急性血吸虫病 无免疫力的初次感染者,慢性病人再次大量感染尾蚴亦可发生。临床症状:1)发热。2)过敏性反应(荨麻疹)。3)外周血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加。4)食欲减退、下腹部疼痛不适、腹泻、恶心等消化道症状;4)半数以上病人在发病后两周内有干咳,甚至伴有气促和胸痛,并伴有游走性肺炎;6)肝、脾大,以肝大最常见,并伴有压痛。对于急性期血吸虫病人,病原学诊断常选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检查,以查获虫卵作为确诊依据。 2. 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急性血吸虫病可转为慢性血吸虫病。此期患者因经少量、多次反复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病人可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病例有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消瘦、乏力及劳动力减退等。 3. 若病程继续发展,肝、肠组织纤维化加重,可出现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巨脾、腹水或上消化道出血等,此称晚期血吸虫病。儿童时期反复大量感染可影响腺垂体功能,生长发育受抑制,临床上表现为侏儒症。还有少数病例,可出现结肠壁明显增厚,甚至发生癌变。 4. 异位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主要寄生在门脉系统血管内,一般情况下成虫产生的虫卵沉着在肝脏和肠壁组织内。如果成虫寄生或者虫卵沉着在此范围以外的组织和器官内造成的损害称为异位血吸虫病或异位损害。 腹壁静脉曲张 血吸虫感染的免疫 抗原 虫体的表面抗原----免疫效应攻击的靶抗原 排泄-分泌抗原(循环抗原)---- 诱发宿主的保护性免疫,或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免疫病理变化,或成为免疫诊断中检测的对象。 2. 血吸虫免疫 伴随免疫---感染者对再次入侵的童虫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而对原发感染的成虫不起杀伤作用,一旦清除了这些成虫,宿主对再感染的相对免疫力逐渐消失。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具有一定免疫力的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五、实验诊断 1.病原诊断 直接涂片法:在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的粘液血便中常可查到虫卵。 自然沉淀法:这是很早就采用的一种浓集法,比直接涂片法的检出率高。 毛蚴孵化法:将浓集法所得沉渣倒人三角烧瓶进行孵化,检出率高于一般浓集法。 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s):也是一种浓集法,不仅简便、检出率较高,且可作虫卵计数,以测定感染度,用于评价防治效果。 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2.免疫诊断 环卵沉淀试验(COPT):是国内最常用的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阳性符合率平均为97.3%,假阳性率为3%。环沉率≥5%为阳性,在血吸虫病基本消灭及已消灭的地区,环沉率≥3%即视为阳性。目前,本法是国内血防中的主要监测方法之一。间接血凝试验(IHA):该法敏感性高,快速、简便,但有假阳性,可用于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其间接法用于检测血清抗体,双抗体夹心法及竞争法可检测循环抗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有较好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考核价值。 六、流行 1.分布:日本血吸虫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中国、 日本、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我国,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及云南等13个省、市、自治区。台湾虽有日本血吸虫的动物感染,但尚未有人体感染的病例报道。 2.流行因素 传染源: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