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评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部分 初中历史新课程概述
一、初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新”在哪里?它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毫无疑问,最根本的区别是理念的不同。所谓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在教学中体现的教学信念,它是课程改革的灵魂和核心。具体到初中历史课,它在课程理念上有哪些值得我们重视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呢?
(一)课程宗旨:公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
改革历史课程,首先要注意给课程以恰当的定位。换句话说,我们要重新审视初中历史课程的宗旨和性质。这次课程改革,明确初中历史课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它在培养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案例]
“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
有一天,法国现代年鉴学派史学的奠基人、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1886-1944)十分宠爱的小儿子突然问他:“告诉我,爸爸,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虽然出自孩子之口,但是布洛赫却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切重了要害”的重要问题。因为,这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关于历史学科的价值何在的根本性问题。
第二,它的宗旨不是培养历史学家,而是为培养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的。
[新视点]
旧课程:教师和学生“戴着镣铐跳舞”
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分析传统历史课程的弊端:(旧课程)始终不敢把过繁过多的知识点削减下来。凝固的“学科体系”几乎成了紧箍咒,历朝历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四大板块,事件、人物、典章、制度四大样式,什么也不能短缺,以致面面俱到,琐琐屑屑,不仅使中学教材成了大学教材的“压缩饼干”,而且势必蜻蜓点水、语焉不详,比大学教材更概念化和教条化。……结果,每堂课有那么多知识点,概念多于史实,老师上都上不下来,更不用说讲活、讲透。学生呢,记不胜记,不堪重压,产生逆反心理是情理之中的事。可以不无刻薄地说,(旧课程)实际上是让教师和学生戴着镣铐跳舞,按着单调乏味的节奏操练,怎么会感到快乐呢?
新课程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所谓普及性,是指初中历史课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所有适龄学生都要学习这门课程并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所谓基础性,是指初中历史课程在目标的确定和内容的选择上,既不能与高中历史课程相混淆,也不能变成大学历史专业课程的“压缩本”,更不能成为历史“百科全书”。所谓发展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初中历史课程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初中历史课程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精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关注“三个维度”
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以往的历史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课程目标相对比较单一。新课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历史课程的目标,把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把传统的思想教育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关于知识与能力,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等。
关于过程与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对历史的感知以及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以达到逐渐理解历史的目的;强调“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以及合作式学习的习惯等。
[案例]
课堂中的历史结论
一位中学校长这样写道:
我曾经见过一位老师很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世界大战的影响后,作出以下的结论:“战争是残酷的,我们都不要世界大战。”这当然是真理啊!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是否要经过老师有系统的“分析”,才知道“战争是残酷的”?他们还不懂吗?这节课学习的目的是认知“残酷”这个概念,还是在“过程”中要学生经历什么?“经历”来自老师详尽的笔记,还是什么“互动的关系”?
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内涵覆盖了思想、品德、观念、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它包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历史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健全的人格、与人合作的精神、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面向世界的国家意识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也可以称为公民教育。这三个维度的目标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新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案例]
“节外生枝”的“小插曲”
一位历史教师教“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历史,当讲到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病逝,北京各界群众自发地守候在十里长安街哭别总理灵车的感人情景时,为了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借用了学生熟知的语文课本中《十里长街送总理》高潮部分的描述,许多同学都谈了感想。可是,一位调皮的学生这时却冒出一句:“咳,这有什么,不就是玩完了吗?”课堂里的气氛顿时受到了影响,一些学生忍不住偷笑起来。面对这一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