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工艺跟实训——说课.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 学时:64课时 学分:4学分 先继:电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 后续:集成电路生产工艺、电子测量技术 授课对象:大二 通过大一的学习有一定的电子理论知识。 经过大一的实训锻炼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学习习惯较差,积极性有待提高。 教学效果_学生作品展示 电子产品装配 信息技术工程学院 信息技术工程学院XX教研室 主要内容 课程定位 1 课程设计 2 教学实施 3 特色 4 教学效果 5 电子产品装配 生产工艺管理 电子产品测试 电子器件测试和应用能力 电子产品的装调与维护能力 电子产品线路图阅读能力 电子仪器仪表使用维修能力 电子线路板设计能力 基本电路知识应用能力 电子工艺工程师 电子设备装接工 职业面向 职业能力 岗位证书 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 电子测量技术 电子线路板设计 电子产品 工艺与实训 集成电路生产工艺 通信设备使用与维护 课程定位 ————专业课程 1 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认识、使用以及检测方法 2 掌握手工焊接技能,熟悉焊接、拆焊的方法 3 掌握电子产品的装接、调试、生产操作与维护 知识目标定位:使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规范,增强实际动手能力 。 知识目标定位 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 能力目标定位 电子器件测试和应用能力(对应知识目标1) 电子产品的装调与维护能力(对应知识目标1,2,3) 集成电路封装能力(对应知识目标1,2,3) 电子产品线路图阅读能力(对应知识目标1和3) 电子测量技术能力(对应知识目标1) 电子线路板设计仿真能力(对应知识目标1和3) 课程定位 电子产品测试 生产工艺管理 电子线路设计 电子产品装配 岗位需求 对应能力目标2,3。通过后续课程《集成电路生产工艺》等课程进一步实现 对应能力目标1、4、5和6,结合课程《数电》 《模电》《高频电子》等课程进一步实现 对应能力目标1、2和5,通过后续课程《电子测量技术》等课程进一步实现 对应能力目标2和3,结合后继《生产实习》来进一步实现 加强教学趣味性、启发性 符合职业教育特点 训练职业能力为目的 突出实践性 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_设计理念 职业能力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实施 设计思路 项目设计 课程设计_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规划 教材选取 教学内容设计 实验设计 课程项目设计 教学单元设计 制订考核方法 总体设计 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 导生助学 教学座谈 生产实践 课内 课外 课程设计_总体设计 根据能力、知识目标,进行内容的规划 以电子产品总装工艺为目标,从其必需的电子元器件焊接技术、焊接设备出发,让学生掌握电子工艺的基本技能方法。 结合技术的发展,适当引入电子制造新技术。 根据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设计合理的实训过程。 增加电视机的组装与调试。 强调动手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课程设计_教学内容规划 选用教材:《电子产品工艺实训》 全国高职高专精品规划教材,使用两届,反应良好。 自编实验指导书 参考资料: 周惠潮.常用电子元件及典型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 孙余凯.电子产品制作技术与技能实训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韩广兴.电子产品装配技术与技能实训教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 课程设计_教材与参考资料 掌握万用表的使用方法,电阻、电容、电感元件以及变压器的识别与检测。 掌握数据二极管、三极管、晶闸管和场效应管的识别检测。 掌握数字、模拟集成电路的识别、命名、检测方法、注意事项。 课程设计_教学内容 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 电子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集成电路的应用与检测 手工焊接技术 电子产品装调 掌握焊接的常用工具、焊接材料,手工焊接和拆焊的基本技能 掌握电子整机装配工艺流程、调试流程以及故障分析 10学时 12学时 10学时 16学时 16学时 突出实践 理论与实践课时1:1。 16次实验,实验学时32;根据知识点设计合适的实验,提高学生元器件识别能力、手工焊接能力和电子产品组装的能力。 课程设计_实践 2 掌握电子产品的检测方法 电子产品的检验、调试 8 掌握整机装配方法 元器件的安装和整机装配训练 8 掌握常见器件的焊接方法 手工焊接技能训练 6 掌握电子线路板的制作流程 电子线路板的制作 2 熟悉用万用表检测传感器,开关,接插件,继电器的方法 传感器,开关,接插件,继电器的检测 2 掌握二极管、三极管的识检方法 二极管、三极管的识别与检测 2 掌握电阻、电容器识别检测的方法 电阻、电容的识别与检测 2 了解万用表、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万用表、示波器的使用 学时 实训目的 课题名称 课程设计_实践 根据所学知识点,设计作业 目的:阶段检查教学效果 设计原则:所学知识点的综合应用 检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