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Lhj2007
【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强调历史学科学习“以人为本”的理念,历史教学始终不能离开历史活动的主体,本课通过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成就,来体会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高昂热情,体会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来唤起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的再一次感动。由此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3、强调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活动不能离开时间,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通过为学生呈现本课所涉及的社会历史大背景,来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段经济建设历程,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它对我们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哪些启示。
(二)设计特色:
1、以史实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学生活动为实现方式本节是必修《》第一节。。从内容上分析充分说明了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从结构上分析这一节是起始,有着重要的地位。认知基础:通过初中学习,对的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心理特征:高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趋向成熟情感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力:自主阅读与文字、口头表达有一定基础;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 理解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经验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注重收集与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的过程,诸如影视图片资料、口述史料、文献资料、旧票证等历史实物、网络资源和社会调查资料等,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完成学习、整合历史知识的过程,学会多种学习方法。
4. 通过对十年探索史的讲解与分析,正确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中国现代史最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初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使学生认识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3.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实践证明,她也有能力解决探索中的问题,纠正自己的错误,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探索与失误
(二)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方法】
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利用配送的图片与数据资料,在教学中逐步展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教训。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教学资源】自制教学课件、收集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教材等
【课前准备】
教师提前发给学生本课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目标、内容、要求、建议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完成展示作品(形式不限:如手抄报、课件等等)。
要求科代表把全班分成四小组,选出小组负责人,进行小组任务分工合作(在确定小组研究主题后,组内成员应当分工合作:一部分同学收集资料;一部分同学对材料进行选择、整理、分类;一部分同学撰写或编辑材料;一部分同学制作展示作品;一部分同学撰写解说词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此外,每个小组推选一位评委。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结构】为突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材内容旗帜鲜明地处理成“激情中的成功实践”、“狂热中的失误挫折”、“冷静后的理性思考”三个教学板块,用层次与对比突出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1.情境营造:展示材料:“一五计划成就”、“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文革情景”等相关内容的图片。
2.教学导语: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