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总学时:96.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程编号:0803101
微型计算机原理 总学时:96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 总学分:5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开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96学时
适用专业及层次:自动化、测控、信息、机电等工科类大学本科三年级
先行、后继课程情况:先修“计算机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或有关知识。后继课程”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
教材: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 郑学坚 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1、《IBM-PC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沈美明 清华大学出版社
2、《微型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应用》周明德 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程目的与要求:
“微机原理”课程是自动化、测控、信息、机电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常用接口技术,建立微机系统整体概念,使学生具备微机应用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微机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硬件结构。掌握汇编语言的程序设计,掌握对基本微机系统的接口电路的设计及编程方法。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基础知识 6学时
基本要求:
理解计算机数制中二进制、十六进制、十进制的制式。掌握(BCD码),掌握二、十转换,二、十六进制转换。
理解二进制的原码、反码和补码,及其在8位和16位字长下的范围,掌握二进制运算。
了解ASCII码及数字和大写字母A~Z的ASCII码表述。
掌握二进制运算的加法/减法电路
内容:
计算机中的数制、码制。
BCD码和ASCII的概念。
二进制加减电路。
第二章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电路 6学时
基本要求:掌握微型计算机中的算术逻辑单元、触发器、寄存器、存储器、总线结构。
内容:
算术逻辑单元、触发器、寄存器、总线结构。
存储器的类型及性能指标,随机存储器RAM的结构原理(SRAM,DRAM),只读存储器 ROM的结构原理(PROM,EPROM,EPROM)
典型芯片的引脚及存储器容量的扩展。
第三章 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6学时
基本要求:以简化的微型计算机作为分析对象,了解计算机的各种基本功能,从而概括出微型计算机 的基本工作原理。
内容:
一般微计算机的组成、位(Bit)、字(Word)、字节(Byte)、中央处理单元(CPU)等名词术语。
型机的简化电路、指令系统和程序设计。
微型机的控制部件的结构。
模型机的功能扩展。
现代技术在微型机中的应用。
第四章 16位微处理器 14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CPU的内部逻辑结构及外部引脚功能,存储器结构,系统配置,CPU的典型操作和时序。
内容:
CPU的内部逻辑结构。
CPU的主要寄存器。
标志寄存器各位的功能定义。
CPU的外部引脚类型,主要引脚功能。
微机中存储器组成结构,存储器的分段,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概念,存储器堆栈的结构特点。
CPU与外围芯片的连接及典型配置情况,地址锁存器(8282)及双向总线收发器(8286)、时钟发生器(8284)的功能特性。
时钟周期、总线周期及指令周期的定义,CPU读、写操作时序。
8086 CPU的中断的分类、中断类型码、中断向量的定义、硬件中断的响应过程。
第五章 8088的指令系统 12学时
基本要求:理解8088的寻址方式,掌握 8088的指令系统。
内容:
指令的构成,指令操作数有效地址(EA)的形成
立即寻址,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变址寻址,基址加变址寻址方式中操作数寻址过程。
间接寻址和基址加变址寻址方式中寄存器的约定,段基数及操作数地址的确定,段超越的概念及其使用。
8088指令系统中数据传送,算术运算,逻辑运算,串操作和控制传送指令的含义及操作过程及算术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