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课件.pptx
微型電腦原理
與應用;第一章微型電腦基礎知識
本章學習目標
瞭解微型電腦的發展、應用及其分類
掌握電腦的組成結構
掌握電腦數據的表示
理解微型電腦的基本工作過程
;§1微型電腦概述;2、微型機的發展
1971年,美國Intel公司研究並製造了I4004微處理器晶片。該晶片能同時處理4位二進位數,集成了2300個電晶體,每秒6萬次,成本約200美元。
微機概念:以大規模、超大規模積體電路構成微處理器作核心,配以記憶體、輸入/輸出介面電路及系統匯流排所製造出的電腦。
劃分代標誌其發展。早期的摩爾定律。
;;第五代電腦(新一代)
將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及新型軟體,硬體將採用新的體系結構和超導積體電路。分為問題解決與推理機;知識資料庫管理機;智能介面電腦。
CPU發展的思路
在CPU上製作存儲管理部件
採用指令和數據高速緩存
採用流水線結構以提高系統的並行性
採用大量的寄存器組成寄存器堆以提高處理速度
具有完善的協處理器介面,提高數據處理能力
在系統設計上引入相容性,實現高、低檔微機間的相容
(摩爾定律是否還存在?);二、微型機基本結構(硬體+軟體);2、軟體:
系統軟體:由生產廠家配置在機器內。
包括監控、管理、彙編、DOS、應用子程序庫等。
應用軟體:用戶根據需要開發的程式
如採樣、濾波、標度變換、報警顯示、控制輸出等。
;3、匯流排:匯流排是連接多個功能部件的一組公共信號線
微機中各功能部件之間的資訊是通過匯流排傳輸
微機:片內(CPU內)單匯流排結構
片外三匯流排結構地址匯流排(AB)、數據匯流排(DB)、控制匯流排(CB)。
;地址匯流排AB單向輸出CPU的地址信號
輸出將要訪問的記憶體單元或I/O端口的地址
地址線的多少決定了系統直接尋址記憶體的範圍
數據匯流排DB雙向在CPU與記憶體、I/O介面之間進行數據傳送。
CPU讀操作時,外部數據通過數據匯流排送往CPU
CPU寫操作時,CPU數據通過數據匯流排送往外部
數據線的多少決定了一次能夠傳送數據的位數
控制匯流排CB雙向CPU對記憶體、I/O介面進行控制和聯絡。
協調系統中各部件的操作,有輸出控制、輸入狀態等
控制匯流排決定了系統匯流排的特點,例如功能、適應性等;匯流排使用特點;4、關於微機需要區別的概念
微處理器即CPU是電腦的核心部件
利用集成技術將運算器、控制器集成在一片晶片上。其功能如下:對指令解碼並執行規定動作;能與記憶體及外設交換數據;可回應其他部件的中斷請求;提供系統所需的定時和控制
微型電腦
在CPU的基礎上配置記憶體、I/O介面電路、系統匯流排
微型電腦系統
以微機為主體,配置系統軟體和外設;;三、微型電腦的應用
1、科學計算和科學研究(數值計算),
如國防、航空航太、建築設計等可取代大、中型電腦。
2、數據處理(資訊處理)
如財務管理、財政預算、擋案管理、庫房管理等可以很方便的對各種資訊和數據統計、分類、檢索、轉換、製錶等
;3、工業控制(過程控制)
主要應用於各工礦企業自動控制和自動生產流水線等
用微型電腦實現DDC控制,SCC監督控制、分佈控制
4、儀器、儀錶控制(智能儀錶)
5、家電及民用產品全自動產品
6、人工智慧機器人、機械手
;;§2電腦的數值和編碼;4、K、KB:K是數量單位,KB表示記憶體容量。
1K=10241KB=1024byte
1M=210K=1024K
1G=210M=1024M
5、ASCⅡ碼:美國標準資訊交換碼,用7位二進位數表示數字、字母及電腦所能識別的各種符號。
6、BCD碼:十進位數的二進位表示,用4位二進位數表示0-9十個數字。
7、指令:電腦所能識別的規定電腦進行某種操作的命令。;8、程式:程式是許多指令的有序集合。是用戶在使用電腦時,為要解決的問題編寫的指令序列。
9、指令系統:是一臺電腦所能識別的全部指令的集合。
10、地址:是電腦存儲單元的編號,通常8bit為一個單元,每個單元有獨立的編號。
記憶體地址的最大編號(容量)有限,由地址線的條數決定。
;
二、數制及其相互轉換
;2、不同進制之間的相互轉換
二進位轉換為十進位方法:按權展開相加
例1(101011)B=1?25+0?24+1?23+0?22
+1?21+1?20=(43)D
例2:(1101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