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课件.pptx
第一章 電腦基礎知識;;1-1-2電腦發展趨勢;1-1-3 微型電腦組成結構;單片機簡介;單片機發展概況;1-1-4 電腦主要技術指標;1-2 電腦運算基礎;1-2 電腦運算基礎;1-2 電腦運算基礎;1-2 電腦運算基礎;1-2-2 不同進位計數制之間的轉換;1-2-2 不同進位計數制之間的轉換;(三)十進位數轉換成二、十六進制數;(三)十進位數轉換成二、十六進制數;1-2-2 帶符號數的表示方法;1-2-2 帶符號數的表示方法;1-2-2 帶符號數的表示方法;(四)補數(Two’sComplement); 數的補數與“模”有關
“模”即計數系統的量程。;8位機器數表示的真值;四.機器數與真值之間的轉換;四.機器數與真值之間的轉換;1-2-4 定點與浮點表示;1-2-4 定點與浮點表示;1-2-5 運算方法;1-2-5 運算方法;1-2-5 運算方法;1-2-5 運算方法;;例X1=+45,Y1=+46,X2=+90,Y2=+107,求X1+Y1、X2+Y2;1-2-6二—十進位編碼BCD碼;二.BCD碼運算;介紹微型電腦結構和工作原理;2-1微型電腦功能部件;2.寄存器組
1)工作寄存器(通用寄存器)
用來暫存ALU待處理的數據和中間結果。; (二)控制器;(二)控制器;2-1-2記憶體與讀寫操作;(三)記憶體讀寫操作;(四)半導體記憶體;2-1-3I/O介面;匯流排(Bus):微型電腦各功能部件的連接線,各功能部件之間的公共資訊通道。
匯流排寬度:匯流排上能並行傳送的二進位位數。
內部匯流排:CPU或單片機晶片內部各邏輯部件之間的資訊傳輸線。通常為單匯流排結構。
外部匯流排:指微型機各功能晶片之間的資訊傳輸線。CPU或單片機晶片應用系統的主要外部引線。
系統匯流排:微機系統各邏輯功能板卡之間的資訊傳輸線。通常為統一標準匯流排。; 微型電腦匯流排的主要信號線:;2-2-2單片機的結構特點;2-3微型電腦軟體;不同電腦語言的應用;2-4MCS-51單片機硬體結構;MCS-51單片機內部結構;2-4-2MCS-51CPU;(3)寄存器B(8位)
與A累加器配合執行乘、除運算。也可用作通用寄存器。
(4)程式狀態字PSW(8位)
存放ALU運算過程的標誌狀態
CyACF0RS1RS0OV—P
(5)數據指針DPTR(16位)
存放片外存儲器地址,作為片外存儲器的指針。可分成兩個8位寄存器DPH、DPL使用。;(6)堆疊指針SP(8位);MCS-51的寄存器在片內RAM??有映像地址。使用時,既可用寄存器名,也可用對應單元地址。;(二)MCS-51時鐘及時序;2-4-3MCS-51單片機引腳;2.控制線;2-4-4MCS-51記憶體配置; 2-4-4MCS-51記憶體配置;(二)數據記憶體;一.組合語言指令格式
[標號:]操作碼運算元1,運算元2[;注釋]
換行表示一條指令結束。
例:LOOP:MOVA,#40H;取參數;二.機器語言指令格式;3-2指令尋址方式;二.直接尋址方式;三.寄存器尋址方式
指令運算元為寄存器名,數據在寄存器中。
例: MOVA,R0 ;A?R0
設指令執行前A=20H,R0=40H,
執行指令後,A=?,R0=?;五.變址間接尋址方式
数据在存储器中,指令给出的寄存器中为数据的基地址和偏移量。
数据地址=基地址+偏移量。;3-4 MCS-51指令系統分析;(一)內部傳送指令:實現片內數據記憶體中數據傳送。
指令格式:MOV目的運算元,源運算元
尋址方式:立即尋址、直接尋址、寄存器尋址、寄存器間址。 ;例3-4-1:順序執行下列指令序列,求每一步執行結果。;說明:;(二)外部傳送指令
實現片外數據記憶體和A累加器之間的數據傳送。;例3-4-2:
實現片外數據記憶體數據傳送(2000H)?(2100H)。;(三)交換指令
实现片内RAM區的數據雙向傳送。;2.半位元組交換指令;(四)堆疊操作指令
入棧指令:PUSHn;SP?SP+1,(SP)?(n)
出栈指令:POP n;(n)?(SP),SP?SP-1;(五)查表指令
实现从程序存储器读取数据到A累加器,只能使用變址間接尋址方式。
多用于查常数表程序,可直接求取常数表中的函数值。;例:查表法求Y=X2。設X(0≤X≤15)在片內RAM的20H單元中,要求將查表求Y,存入片內RAM21H單元。;2)指令地址 根源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