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0生态因素种群-群落.ppt

发布:2017-04-19约5.83千字共8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态因素 种群和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 人与生物圈;Ⅰ、生态因素;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作用;1)影响生物的分布。;;3、水;种内关系;(一)种内关系;根瘤菌;互利共生;菟丝子;猪 肉 绦 虫;寄生;3.竞争;竞争;4.捕食;捕食;1.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时间;在研究光照强度对某种鸟鸣中次数的影响中,不列设计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是 A、 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次数 B、 记录同一时间不同天气该种鸟鸣叫次数 C、 记录繁殖季节种鸟鸣叫次数 D、记录不同季节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次数 ;右图表示鹞鹰攻击不同鸽群时取得成功的概率,也能表示鸽群防御能力的大( ); 播种量的比例 ;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下图结果。;(2006年全国???Ⅰ4题)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08天津)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08海南)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是有害的 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09理综Ⅱ)5。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答案: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分析:被捕食压力增加,则捕食者应该明显增多,或者是被捕食者明显减少。从图上可以看出X营养级生物明显减少,所以正确。 B、 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分析:Z营养级生物捕食的对象并没有改变(还是五种),个体的增加并不是因为不是对象专一引起的,所以不正确。 C、 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分析:两种生物基本不变,两种生物明显增加,一种生物明显减少,表示Y营养级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为Y营养级生物既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所以看不出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所选择,所以不正确。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分析:如有明显竞争关系,则其中一种减少,另两种就应该增加,乙图并没有这种趋势,所以不正确。? ;(09海南生物)18.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初生演替 B.生物入侵 C.生物进化 D.种间竞争 答案:D;(09山东基能)23.蔚蓝色的大海中生活着各种藻类植物,红藻的色素主要吸收蓝色光,褐藻的色素主要吸收黄绿光,绿藻的色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在海水中各种光的穿透性按照红-绿-篮的顺序逐渐增强。三种藻类由浅到深的垂直分布趋势是 A.红藻-褐藻-绿藻 B.绿藻-红藻-褐藻 C.褐藻-红藻-绿藻 D.绿藻-褐藻-红藻 答案:D;(07理综II·5)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07宁夏理综·3 )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