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学系统设计实验报告.doc

发布:2025-04-05约8.87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科学学院《教学系统设计》实验

实验1:系统层次教学设计

实验目的:理解系统层次教学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并能进行系统层次的教学设计。

实验内容:浏览网页及其他资料,设计某专业的培养计划或某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性质:设计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考查

考试

总学时数

48

实验学时数

0

学分数

3

课程性质

公共课程

适用专业

各个专业

课程承担单位

经济与法学学院

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通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公共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之一。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内容;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掌握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4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的历史,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贡献,培养学生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完整体系;

2、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3、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4、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代国内和国际上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主要知识点

(一)绪论

1.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

2.基本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概况

(3)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联系

(4)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和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

1.基本内容: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自在世界和人的世界

(2)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特征

(2)掌握实践的概念及其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关系

(3)掌握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的概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的基本内涵;了解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关系

(三)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基本内容: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及意义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意义

(3)社会形态的更替是自然历史的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及社会形态的更替;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基本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出发点;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辨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意义

(2)掌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

(3)了解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概念及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了解阶级、国家和革命的概念;了解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基本内容: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英雄史观是唯心史观;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

(2)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

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无产阶级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